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 草木有情,人亦有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是双向的。
位于西南腹地的四川,地貌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这里绮丽的自然生态,同时也为发展林草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4509亿元。
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而林草科技的背后则有着这样一群朴实的守望者——“林草乡土专家”。
今年4月,国家林草局公布第三批“国家林草乡土专家”名单,四川周恩军等9人获聘。至此,四川已有25名乡土专家获得这一国家级荣誉,涉及竹产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林草中药材等领域……
扎根山林的林草科技“连接线”
“第一年种的7万株树苗,就死掉了6万株左右。”聂玉昆说,别看现在他已经被聘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回忆起当初一个没种过田的商人返乡创业搞林业,技术仍然是最大难题。
10余年来,聂玉昆带着一家老小扎根自贡市富顺县青山岭的山林间,苦心钻研油茶种植技术,逐个击破了所遇到的树苗存活率低、油茶产量不高、果实出油率低等难题,让昔日无人问津的低效林变成了3000余亩“富得出油”的“金山银山”。
“林草乡土专家就像一根‘连接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省林业和草原科学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科技之魂在于运用,每年我们不乏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但如何让山区农民群众掌握科技成果并应用到生产上?仍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点。
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乡土专家们正好填补了这一缺链。他们善于学习和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并且通常都是当地行业的带头人,在群众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于是在林草部门进行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过程中,抓住乡土专家这一群体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就成为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利器。
“乡土专家便是我们林草科技推广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该负责人说。
让乡土人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我只是做好了我自己的事情。”首批获评“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的王明强说,自己也没想到,小小的竹片、稻草也有这么大的能量。
从眉山市彭山区的一个竹草编手艺人,到后来成立专合社,自主研发机械设备进行竹草工业品生产,自主设计制作新型稻草工艺品,进而在当地发展起带动数千户农户增收的竹草编大产业,王明强一直以一个“匠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创新。
“从目前的科技推广工作来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乡土人才。”省林业和草原科学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家林草局选聘“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的基础上,我省也在思考如何选聘并用好省级林草乡土专家。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系统联动的工作机制。目前,省林草局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正通过组织‘1+ N’的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乡土实用技术人才。”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省林草局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加强林草乡土专家队伍建设,激发林草乡土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乡土专家在生产实践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他们主动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为促进我省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此,四川农村日报推出《关注林草产业,讲述乡土专家的故事》系列报道,带您走进多位林草乡土专家的故事,记录他们如何把对草木的深情转化为林草产业实践,如何带动一方百姓走好生态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