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 杨心平 刘佳
沐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乌蒙山西北部,辖19个乡镇195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版图状若彩蝶东展。
沐川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77.34%,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工程试点县、首批省级生态县。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历史和自然诸多困素,贫困依然笼罩着沐川。2011年纳入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3个、贫困人口50328人,贫困发生率达23.4%。
脱贫攻坚,成为沐川县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6年风雨兼程,6年接力扶贫,沐川4000多名党员干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沐川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0328人减少到2017年的2205人,贫困发生率由23.4%下降到1.06%;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由2011年的5323元提高到2017年的13082元,6年实现翻番,从全省31个盆周山区县第14位上升到41个中低收入县 (区)第1位。
如今,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沐川县委、县政府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吹响集结号,发出总攻令,沐川脱贫攻坚将再上新台阶。
沐川林竹基地
筑牢保障基础
让贫困群众切实受惠
“我是幸运的孩子,是精准扶贫政策让家境贫寒的我能够幸福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我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一家的政府工作人员、村上干部、学校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我成长的路上,感谢有你们!”沐川县底堡学校五年级1班邓河燕作文里的词句温暖人心。
年迈患病的爷爷、要做农活又要顾家的奶奶、长期生病的伯父、长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小河燕一家生活困苦。2016年,小河燕一家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受到多方关怀帮助:提供鸡鸭养殖,铺水泥坝,盖新房子……如今,小河燕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伯父一起搬进了漂亮的新家,这个品学兼优的三好生和班长,再也不为家庭贫困和生活费发愁,安心学习让她充满幸福。
近年来,沐川整合各类资金,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筑牢脱贫攻坚基底:以建设仁沐新高速、五犍沐快速公路、县乡断头路、村级联网路、农村产业道为重点,建设农村公路894条、1763公里,形成“四纵八横十二通道”绿色交通路网。并同步建成联户路422.5公里。
新改建各类农房12025户,并同步配套建设新村聚居点25个,惠及全县五分之一的农户。全面完成783.13公里农网升级改造,实现全县安全用电有保障全覆盖。
全面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15年免费教育”和普通高中全免费政策,发放资助资金1595.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127人,发放教育基金269.1万元、救助贫困学生3250人次。
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实行免费健康体检,财政出资统一购买新型农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发放医疗救助基金646万元,县外就医报销90%,县内住院实现零自付。
沐川县沐溪镇前光村三组村民曾文才,年幼因高烧导致左腿失能,肢体一级残疾,家中有70多岁常年患病的双亲需要赡养,2015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帮扶下,曾文才拿到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建起150平方米标准化猪舍。2015年至今,曾文才养猪总收入7万多元,还清了4万多元外债,第一次有了4万元积蓄,一举摘掉贫困帽子。“家门口的小路硬化成了水泥路;政府出资给父母和我购买了农村医保,父母住院一分钱没花;补贴6头母猪费用5200元,种植8亩竹笋补助4000元,改造住房补助15000元……日子越过越好,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真情育真心,党心连民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安坪村千亩李子产业园
做强绿色产业
“绿色工厂”财富涌流
千亩李子园、百亩桃花寨成为市民的赏花摘果基地,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平安文化、农耕文化,“春赏花、夏垂钓、秋摘果、冬泡汤”的氛围打造渐入佳境。在沐川县高笋乡安坪村,一个农旅融合、美不胜收的蓝图正在成为现实,“绿色发展”“功能分区”“农旅结合”等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没有水、路交通的优势,也没有“老、少、边”的倾斜政策,更没有丰厚的工业发展优势,近年来,沐川立足资源禀赋,确立了“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的发展路径。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拆除网箱肥水养鱼7000余口,关闭小水泥、小煤窑落后产能,关闭土造纸作坊1247家。以生态文明示范县、生态康养旅居地、生态脱贫示范区为目标,依托现代林业、有机农业、文旅创新、生态文明,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做足绿色文章,打造绿色“金字招牌”。
绿色,是沐川最厚重的底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脱贫”路子,通过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做强绿色产业,增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能力,全县初步形成林竹、茶叶、生态养殖、果蔬、中药材等“五业六带百基地”,全县林竹面积达到160万亩、茶叶22.1万亩、猕猴桃4万亩,生态水产3100吨,认证“三品一标”基地43.5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42个,成功创建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如今,一个个美丽新村拔地而起,一座座“绿色工厂”财富涌流。产业强起来,村庄靓起来,山川绿起来,群众富起来。青山绿水间,新家园一天比一天漂亮,新生活一天比一天更有希望,一张张笑脸在竹乡大地绽放。
扶贫中坚力量 帮扶干部奔忙在一线
头戴草帽,脚蹬草鞋,步履匆匆;善解难题、办实事、谋发展。这是沐川县国土局派驻杨村乡新坝村“第一书记”霍超志定格在村民们心中的形象。
脱贫攻坚,沐川下足绣花功夫。省市共下派118名干部蹲点沐川,指导帮扶;34名本县县级干部挂联195个村;所有机关干部,包村包组包户;19个乡镇扶贫专职副书记、190个行政村第一书记、副书记全覆盖,1586个村民小组第一组长全覆盖。形成 “领导包村、部门帮扶、工作组指导、党员干部联户”的网格体系,全域、全员、全程、全责包干,不脱贫、不脱钩!
霍超志“订制”的草鞋出自村里贫困户之手。穿着轻便接地气的草鞋,霍超志跑遍全村11个村民小组,收集到产业发展、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环境整治、住房保障等30多个问题,梳理形成问题台账并分解落实。
不仅是“第一书记”们,在沐川,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扶贫中坚。全县4000余名帮扶干部放弃休假、进村入户,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开展大宣讲、大走访、大沟通,开群众会、坝坝会,村民小组会,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
沐川县扶贫移民局局长邓树华介绍,近年来,沐川聚焦脱贫“摘帽”责任压实、项目管理、督查整改“三个到位”,实现脱贫攻坚统配力量前所未有、资金投入前所未有、干部付出前所未有,为2017年脱贫“摘帽”工作打下良好“底子”。让人痛心的是,全县脱贫攻坚路上发生车祸64起,因公受伤78人,3名扶贫干部倒在了一线,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接棒同事未竟的事业,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硬战。眼下,沐川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第三方评估,即将迎来国家验收。全县党员干部正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深入推进“大走访、全覆盖”,对照省、市、县反馈问题逐一整改,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确保2018年再减贫800人,将贫困发生率降到0.68%以下,力争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在乐山4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
雄关漫道,砥砺前行!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脱贫奔康之路,生态沐川,正在迎来全新的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