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粟新林)“用实际行动守护好青山绿水,希望能通过这种健康的方式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点贡献。”日前,市民张敏将每天行走步数转化成“能量”后,用手机在网络平台兑换申领到1平方米的鞍子河保护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管护总站将负责对她申领的保护地进行保护。据悉,大熊猫国家公园鞍子河保护地通过这种“捐献碳积分”方式认领的保护面积已达6000万平方米。
“手机种树”创造生态价值,是崇州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个具体行动。崇州所在的四川成都西部片区,是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中的一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正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近年来,崇州围绕“优本底—估价值—拓路径—强支撑”这一主线,积极探索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搭建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
核算生态价值
9个主要典型林盘约为1.3亿元
地处龙门山黄金生态旅游带,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崇州1090平方公里沃野和3500米垂直高差的大地上,如珍珠般散落分布着各类大小林盘总数达8198个,拥有成都平原最丰富的川西林盘资源。
“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要想实现经济价值,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崇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王晓梅告诉记者,通过对8198个川西林盘勘界命名,梳理126个具有开发价值林盘、400多宗闲置土地、房屋等资产建立闲置资源台账,崇州构建起由生态系统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文化价值3大类12项功能指标构成的核算指标体系,搭建起以“川西林盘乡村生态资源—利益相关主体—乡村生态产品”为核心脉络的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系统框架,形成《川西林盘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川西林盘绿色发展指南》《川西林盘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成果。
据此估算出崇州9个主要典型林盘生态系统总价值约为1.3亿元。其中,观胜镇严家弯湾、道明镇竹艺村两个林盘生态系统总值分别达到4106万元、3361万元,生态产品价值占比均超过70%。
变现生态产品
为生态价值实现打造转化载体
“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显而易见,但要体现其经济价值,必须通过转化。”王晓梅表示,探索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路径,崇州推进川西林盘、天府绿道、产业园区、林盘景区联动建设,打造转化载体,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几年下来,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越来越清晰:例如,观胜镇严家弯湾的川派盆景全国驰名,以传承川西盆景文化为魂,将GEP核算成果作价475.2万元入股盆景文创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占股48%,搞以盆景为主题的旅游、餐饮、展示和培训开拓市场,促进产业发展,推动GEP核算价值成果被市场认可接受;道明镇竹艺村引进同济大学等国内外设计专家团队,打造“创客基地型”川西林盘,同时运用市场化方式,组建成立道明竹艺公司,其生产的竹编装饰艺术产品已远销重庆、山东、北京等省市;道明乌尤驿林盘打造“民宿度假型”川西林盘,发展民宿度假旅游。
通过培育消费场景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也是重要路径之一。崇州白头镇大雨村、隆兴镇粟村林盘走出“一个精品林盘催生一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发展模式,培育出“幸福里”等15家林盘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年营收1.1亿元。
此外,崇州还依托生态优势本底,策划实施生态敏感型项目推动生态价值变现。围绕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岩水库建设,联合华能四川能源投资70亿元建设李家岩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项目建成后,多年平均发电量将会达到17亿千瓦时。
建立补偿制度
推动“两山”双向转化、相互促进
“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我们努力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注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王晓梅告诉记者,在崇州,GEP已经进入干部培训教育体系,发挥出了考核指挥棒作用,崇州已经取消生态涵养保护区经济指标考核,通俗来讲,就是不看GDP,而是动态监控的生态指标说了算。
据介绍,统筹生态保护,实施全域生态筑景工程,崇州已投入近百亿元实施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桤木河水系连通、竹艺公园等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建成30万亩大田景观、2个万亩湿地、256公里绿道、76万平方米城市绿心。
与此同时,崇州构建“以土地增值收益平衡前期生态投入、以市场运营收益平衡后期维护”两个平衡机制,通过设立耕保基金、集体公益林(地)生态保护资金、饮用水源保护激励资金等方式,围绕建立“损害者补偿、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受益”的多元生态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实践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反哺支持模式,推动“两山”双向转化、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