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 梁龙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眼下,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70岁的竹农梁应生忙着给竹林清除薪柴、杂草、深翻施肥,将一根根不能成林的春笋挖出来,等待商贩上门收购。
梁应生介绍,前几年在林竹部门的指导下,他对原有的20亩竹林实施了低效林改造,年净收入达到 5 万多元。尝到毛竹“低改”带来的甜头后,他今年又承包了邻居的20亩毛竹林,预计两三年后,年净收入可达10万余元。同梁应生一样,毛竹低效林改造正逐渐成为龙蟠村竹农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龙蟠村是新乐镇海拔最高的村,极适合毛竹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该村的毛竹种植面积有近2万亩,由于竹林分散、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经营理念落后等原因,竹林效益并不见好。为了提高竹林效益,促进产业发展,近几年来,龙蟠村在纳溪区林竹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大力开展毛竹低效林改造和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
纳溪区委、区政府还把笋竹林产业作为一个致富产业来推广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此同时,纳溪区林竹局全力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技术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龙蟠村竹农对毛竹“低改”的认识,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竹农走科学育竹之路,逐步形成了“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种竹理念。
为了延长竹产业链条,确保竹农种竹致富,纳溪区还建成了中国西部林竹产业园区,让许多企业家看中了竹资源优势,在竹产业中找到了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目前,中国西部林竹产业园已引进泸州竹韵工艺等80余家造纸、竹碳、竹酒、竹编、竹纤维、竹复合材等竹类生产加工企业进入,园区已成为了集生产、销售、研发、培训为一体的西部竹产业示范基地,让村民的毛竹一根卖到了10元,且不为销售犯愁。
“毛竹低效林改造投入少、见效快。通过改造培育,竹林增效明显,春冬笋每亩效益将增加200元以上,立竹量每亩将增加20-40株,采伐效益也将每亩增加200元以上,年亩产值可达4000元。”说起改造后的毛竹林,梁应生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截至目前,龙蟠村通过低效林全面改造,实际毛竹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将达到近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