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细账:
一条播种流水线,每小时可以播种1000盘。每亩水稻大田栽秧需 20-25 盘秧苗,一天 8 小时工作计算,每天可以为300-400亩水稻大田育秧。
● 比成效:
机械化硬盘育秧具有底土厚薄一致、播种量准且匀、秧块标准等优势,每亩水稻相比软盘育秧可增产50公斤以上,每亩可节本增效200元。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春和景明,彭州天气一片晴好。4月10日,利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张其华,早早来到位于中国(彭州)蔬菜科技博览园的集中育秧场,安排布置当天的育秧工作。
铲底土、递秧盘、加稻种、运叠秧盘……几名工人各司其职,围着正在运转的水稻播种流水线,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像这样的育秧场,目前成都市共有32个,集中育秧面积100万亩以上。据了解,去年全省的工厂化育秧,成都占比超过50%,且超过四分之一的水稻是通过工厂化育秧来实现的。
资料图片
作业效率大提升
在几百余平方米的育秧场,堆放着用育苗伴侣配置的营养土、水稻专用育苗基质、经过浸泡消杀的待播种子,以及一捆捆育秧专用硬盘等,一条播种流水线每天可育300亩以上大田秧苗。
“我们这个仅有一条播种流水线的育秧中心,正常情况下,每小时可以播种1000盘。每亩水稻大田栽秧需20-25盘秧苗,一天8小时工作计算,每天可以为300-400亩水稻大田育秧。如果采取不同班组工作人员一天三班倒的生产模式,这个数字还可以增加2倍,1个月能播种约1万亩大田生产所需秧苗。”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人员冯生强拉着记者算了笔账。
机械化硬盘育秧具有底土厚薄一致、播种量准且匀、秧块标准等优势,每亩水稻相比软盘育秧可增产50公斤以上,每亩可节本增效200元。同时,还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效率较低和秧本比过大的问题。
农民育秧穿皮鞋
秧好一半粮。为解决以往水稻生产工序繁多、机械化作业难度大、育插秧环节农机农艺融合和匹配不畅等短板,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自2018年以来持续开展水稻机械化育秧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的研究探索、示范推广工作。
“近几年,我们和科研院所一道开展育秧方式创新研究,水稻集中机械化育秧在我市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冯生强随手拿起一张育秧硬盘介绍说,将软盘改为硬盘,就是一大创新点,别小看“软改硬”,这一改动为机械化播种打下基础。硬盘底土覆土总厚度2.8厘米至3厘米,弥补了软盘育秧土层厚薄不均、栽后浸水易浮、漏栽率较高等缺陷,硬盘秧栽插3天后就可适量浸水,3-5天在田间有浅水层的情况下,有利于秧苗走根,也方便用无人机将肥料、封闭性除草剂、杀螺胺等一次性施入,较早实现追肥、除草、灭螺。
“以前育秧在水田里进行,双脚粘满泥土,扯秧时全身溅满泥浆;现在育秧都在干爽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工人穿皮鞋都没问题。”张其华说。
育秧也能下订单
“有了育秧场,500亩一个生产单元,1-2天之内就可以完成播种。”在冯生强看来,开展水稻机械化育秧,利于实现育秧社会化服务,大田面积在300亩以内的小型业主可以不用自己育秧,而是采取下订单购买服务的方式订购秧苗。4月10日至25日之间,是成都麦(油)茬水稻播种的最佳时间,这10多天的育秧时间,育秧场的一条流水生产线可育3000-4000亩水稻田所需秧苗。
“一直以来,成都都是全省粮油生产排头兵。西部区域水稻机械化育秧集中化、规模化已经很高,但在丘区集中化、规模化、机育秧等还有上升空间。”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李浩表示,随着农村劳动力供应趋紧,成都将进一步加强水稻机械化育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稳定全市水稻生产,确保口粮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