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建设特色产业经济带 雅安名山打造绿色振兴样板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2-04-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伽 杨梦强 何睿康
  3月29日,在雅安市名山区车岭镇天池村连片的农田里,机器声隆隆,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来回穿梭,平整土地、疏通沟渠、拓宽作业便道,抓紧工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争取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这片200多亩耕地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不耽误农户们种植蔬菜。”车岭镇副镇长吉勤介绍说,“通过田形调整、疏通排灌沟渠、拓宽生产便道,全镇将整理约1000亩土地。”
  名山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名山进一步打通基础设施“堵点”,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共投入4500万元打造19公里经蒙阳、新店、车岭至前进特色产业经济带,推动沿线藤椒、中药材、柑橘、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将辐射带动沿线9个脱贫村6300余户农户持续增收。

image.png

凤凰村羊肚菌喜获丰收。李秀 供图

打通“堵点”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近年来,名山区车岭镇岱宗村、悔沟村等4个脱贫村共打造蔬菜产业2000亩左右,每年仅青菜就产出6000吨,由附近的西府食品厂订单收购,亩均收益在 2000 元上下。如今通过整合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资金项目,将妥善解决蔬菜产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作业不便等难题。
  “希望产业便道早日打通。”岱宗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张育洪介绍,蔬菜是岱宗村的主导产业,仅订单青菜就有590亩、产值56万元以上,以前田间便道不宽敞,货车进不去,青菜收割后,需要老百姓肩挑背扛运到最近的收购点,用工成本增加、劳动强度也增大了不少,今年依托乡村振兴资金项目,将拓宽3公里左右的生产便道,修通后将让老百姓劳动强度降低,青菜运输更加便捷。
  同样,在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前进镇凤凰村,工人们正抓紧工期修建一处人行便桥。名山区交通运输局派驻凤凰村第一书记罗华介绍,去年该村争取了项目资金122万元,用于新修一座人行便桥,近期将完成桥面浇筑,修通后将极大方便周边群众过河。
  在正在施工的人行便桥旁,300亩大棚下是刚下种不久的羊肚菌,其中30亩是村集体经济用地。村支书梁伟说:“得益于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支持,羊肚菌产业已初见成效,预计年产值达720万元,同时解决本村劳动力、弱劳动力300个务工岗位,每年务工收入可达到75万余元。”
  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全村基础设施,今年凤凰村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500余万,将沿延镇河凤凰坝一侧加宽黑化旅游道约1.7公里,建设生产便道5条,以党建引领茶叶、羊肚菌等产业为载体,逐步推进凤凰村“菌香花海”发展规划,真正达到“产业发展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社会资本聚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的多赢格局。

image.png

范富明查看花椒 长 势 。刘佳 摄

找准突破口

2500亩荒坡换“绿装”
  3月29日,名山区蒙阳街道上瓦村,站在坡顶放眼望去,一片片山丘已是满眼的绿色,村民们在坡地上种下藤椒树,树下黄色山花烂漫,一派春和景明。
  此时农户正忙着管护藤椒,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吴佐英也出现在藤椒园里,她介绍,上瓦村有茶园 1600亩、栀子花200亩,像山顶上的这些土地因为不适合种茶,过去多数处于撂荒状态,“2018年村脱贫后,就在思考如何将这些荒山荒坡再利用起来,这时全村第一个试种藤椒的致富带头人范富明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吴佐英说。
  范富明原是上瓦村蔬菜种植大户,看到满山的荒坡地没人耕种,经过多方考察,认为藤椒不愁销路,便于2017年集中流转了村民的荒坡地110亩,栽下藤椒苗,第二年就试挂果。
  看到范富明种植藤椒的效果,街道办、村“两委”当即由村干部带队,到丹棱、洪雅等地去学习考察,很快就敲定了带动全村老百姓发展藤椒产业的思路。
  “为了打消老百姓的顾虑,2018年起,上瓦村争取了名山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的项目资金,为每株藤椒树苗补助2元钱,老百姓仅投入0.5元,就能规模种植藤椒,极大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当年就发展藤椒1200亩,后面陆续栽种到了2500亩,2020年第一批树苗就进入了盛产期。”蒙阳街道办人大工委主任姜浩介绍说。
  不过,藤椒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遇到了用工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困 难。2018年上瓦村成立金田蔬菜种植合作社,带动80多位农户入社,实现抱团发展。基础设施方面,上瓦村争取到了项目资金,修建了产业便道,2021年还安装了藤椒烘干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当前藤椒园的加工需求。
  “烘干设备投入使用以后,鲜藤椒加工成干藤椒出售,基本不愁销路,今年上瓦村2500亩藤椒效益预计在4000-6000元/亩。”范富明说,他还托管村集体藤椒园200多亩,带动全村集体经济增收。
  2021 年,上瓦村还争取到了区乡村振兴局项目资金,正在修建一处藤椒展厅,用于接待访客、拓宽销路,为下一步的农旅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林下种草果

成集体经济香饽饽
  3月24日,在名山区新店镇中坝村,村支书余静带着工人小心翼翼地从育苗大棚里起出一株株草果苗,再一捆捆打包好,准备运往天全县新华乡。
  “这批苗共计25000株,每株3元,后续种植技术指导由我们包了!”余静说,育苗大棚属村集体所有,去年仅售卖种苗,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每年种苗供不应求,今年大棚育苗8亩左右、共计20万株,可解决周边1500亩土地的种苗需求。”
  一株小小的草果苗,为何这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并成为村集体经济支柱的呢?“省事省力效益好,关键是把昔日的荒山荒地都利用起来了。”名山区鑫鑫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何芳带着我们走进中坝村草果种植基地,乡间小道两旁,起伏的山林下,是一片片一人多高的草果树。
  何芳,这位从云南文山嫁进中坝村的“金凤凰”,是全村第一个试种草果的农户,2008年她将草果由云南引入名山栽种成功,经过精心管理,试种的草果每窝产20多斤,烘干25元/公斤,每亩卖出了3000元,也让村民们记住了她。
  就在2016年,赵士彪、何芳等人牵头成立了鑫鑫中药材种植农民专合社,目前社员人数已增至202户,种植草果面积1500余亩,已有200余亩开始初挂果,年产草果20000余斤。
  中坝村5组脱贫户赵明就是在专合社带动下,2018年种植了500多株草果,至2021年开始挂果,“村上免费给我们发放苗子,加上技术指导,去年开始挂果了,今年预计收入在7000元以上。”
  “林下种草果,荒山变金山。”如今这样的观点不仅得到了中坝村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周边的不少乡镇的认同,目前名山区已种植草果2600余亩,全部投产后年经济收入可达800万元左右,除名山外,宝兴、芦山、天全等地也均有辐射,中坝村顺势而为,每年大棚育草果苗30万余株,可推广种植面积约1500余亩,年总收入可增加500万以上,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以上。
  据了解,发展草果产业的过程当中,中坝村得到了名山区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就在专合社旁,一个中药材烘干房已投入使用,余静介绍:“中坝过去是贫困村,通过大力发展草果、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了大家增收的积极性,不少家庭通过种植草果脱贫增收。如今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支持下,修建了烘干房,修建了产业道,延长了产业链,扩大了育苗大棚的规模,还解决了部分老百姓就近务工需求,同时今年全村准备新增草果1000亩,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推动老百姓巩固脱贫成果。”
  “特色产业经济带所辐射的地区,因为土质等原因并不适合大面积发展茶叶种植。名山在稳定茶产业助农增收这个‘基本盘’的同时,在这些地区进一步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拓展群众增收路径,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名山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道。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