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入选世界最佳住宅设计 南江这片农房到底有啥魅力?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8-05-15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张立峰
    最近,世界建筑杂志《Dazeen》出炉了一份2017年度“最佳住宅设计TOP10”。在这份名单中,南江县流坝乡金台村四组的22栋农房入选,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住宅。
    当初没申请这个项目的村民后悔了。周边乡镇的村民甚至还有从县城来的人都在询问能否租住。这片农房到底有何特点?5月9日,记者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自带屋顶农场 这里农房别具一格
    金台村四组地处海拔800米的山腰上,这里离南江县城不远,只有10公里。5月9日,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远处一片带有菜地、红墙和三角形房顶的农房进入记者眼帘。农房虽然紧凑但错落有致,村民们或散步或闲谈,一片祥和景象。
    走近村民张茂军的房子,记者看到,每户的一层都有一个缺口,大约占到了一层面积的1/4。“这一小块地被设计成了一个公共场所。”流坝乡工会主席钟登才告诉记者,这是村民的社交场所或是向游客售卖农产品、手工艺品的场地。“旁边还有一个小型的储物室,供村民们夜间存放货物。”钟登才说。
    站在缺口处抬头一看,一个类似于四合院的天井直通屋顶,再由一块玻璃盖住,起到了挡雨、通风和采光的作用。“这样一来即使在冬天卖东西,村民能被阳光照到,就不会那么冷。”钟登才说。
    进入房屋,记者看到,一层有一间客厅、一间卧室和一套厨卫。二层则有三间卧室和一个厕所。继续往上,两个方向相反的楼梯分别通往二层半的阁楼和屋顶农场。楼梯和房间围绕在天井四周,显得很有格调。
   “最有特色的是屋顶农场,中间高,两边低,我给每边的5个阶梯都填埋了泥土,可以收集雨水,种植果蔬。”张茂军告诉记者,他已经种下了辣椒、莴笋、番茄、土豆、茄子等,每天都会上来照料。“屋顶有了泥土,夏天能隔热、冬天能保温,住在房间里会更加舒适。”钟登才说。
    除了22栋房屋,这里还有一个两层的社区中心。金台村老村支书袁宗成告诉记者,社区中心的一层自带公共厨卫,是村民们办红白喜事的场地。“和传统户外场地不同的是,这儿太阳晒不着,雨也淋不着,如果天气好再加上外面那块地,红白喜事的规模能从20桌扩大到30桌。”袁宗成说。在社区中心的二层,大片花草被种在一块块方形的泥土中,犹如一片屋顶花园。“村民们能在这上面休闲、聊天,多惬意呀!”袁宗成说。

    此外,一套具有环保理念的排污系统也很有特色。据钟登才介绍,这套系统由地下化粪池和三块分别种了菖蒲、香蒲和茭白的湿地组成。由于22栋农房都在山腰上,设计团队利用从高到低的地势,将化粪池的海拔设计在农房之下,再将湿地的海拔设计在化粪池之下。“这样一来,经化粪池的发酵、杀菌处理,剩下的污水再通过管道流向三块湿地,最终的水就能拿来灌溉了。”钟登才说。

01.jpg

金台村四社的二十二栋新农房。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摄

    历经两次灾害 香港团队免费设计
    这些农房造型如此新颖,出自谁的手?原来,它们由时任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的林君翰及其团队设计。在此之前,金台村四组的“面貌”可谓满目疮痍:这里曾两度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全组39栋房屋严重损毁。
    2006年,金台村四组还是一个不通公路,户户土坯房的贫困村组。那年,流坝乡政府和村民约定,由乡政府出资,村民出地,共同修建农房和公路。“新房子刚修好就遇上了‘5·12’汶川特大地震,39栋房屋受损,其中13栋严重受损,1栋被迫重建。”袁宗成说。
    维修加固后,不幸的事又发生了。2011年9月17日凌晨4点,因暴雨引发滑坡,金台村四组的29栋房屋完全垮塌,所幸转移及时,没有人员伤亡。
    如何安置受灾村民,成了当时乡政府的头等大事。“当时有考虑过整体易地搬迁,但劝说工作并不好展开。”钟登才告诉记者,一些村民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一些村民觉得搬迁后离自家土地就远了,耕种不方便。“此外,迁入地村民也很珍惜自己的土地,不愿将其流转给外来村组的人,两头工作都不好开展。”钟登才说。
   “经过协商,22户人家期望原址重建。”袁宗成告诉记者,为此,南江县国土局、川西北地质大队还有省上的地质灾害专家曾多次来到村组考察,经过3次论证,最终选择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土地,用工程技术进行滑坡治理。“在地下岩石上钻探,再打入两排抗滑桩,再用钢筋混凝土将其填埋,最终历时一年,成功整治出了10亩土地用于建房。”钟登才说。
    在公益组织秦巴乡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帮助下,村组联系上了香港公益组织 “仁人家园”驻成都办事机构,林君翰教授带着团队来到金台村实地考察。“林教授非常热心公益,他决定免费为村庄设计。”钟登才说。
   “设计的时候,他们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征求村民的意见。”袁宗成告诉记者,林教授团队根据当地的风向、光照,设计出了模型、图纸,再根据村民经济情况提供了一层半、两层半、三层半等多种户型。村民们最终只支付了每平方米1000元的造价,用总价不超过17万元的价格就买到了一套新房,心里很是高兴。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