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一村民家前院,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吕向阳和天冬种植专业户、村干部一起商讨高龄天冬的保护工作。他们脚下的区域,两天前挖出了一株重约300斤的巨型天冬,初步估算已生长近百年。方圆几公里,还有至少11处野生高龄天冬,这也佐证了东兴区作为“中国天冬之乡”历史悠久,名副其实。
记者在现场看到,巨型天冬被挖的区域,地上空出了一个坑,旁边土层中间,还可以看见另一株天冬裸露了一截在外。
高龄天冬裸露在外
巨型天冬的主人李爷爷今年已经70岁,自他有记忆来,房前就有了天冬。“这是我爷爷种的,平时我们会用天冬来炖汤,吃起来还有点甜。”在李爷爷眼里,天冬是个好东西,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想吃了就挖一点。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野生资源,科研人员依据“就地保护为主,适度开展迁地保护”的原则,将该天冬野生资源移栽到市农业科学院天冬资源圃。
3月23日,3名壮汉轮流上手,从上午11点挖到下午两点多,才将这株天冬完整挖出。而在搬运过程中,4名壮汉又费了很大力气才将其抬出。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并采挖到的最大野生天冬植株。”吕向阳介绍,经测量,此次发现的巨型天冬植株直径约110cm,块根长达35cm、直径达2.4cm。
李爷爷的兄弟家前院,也种有天冬,其中一株天冬藤沿着柑橘树向上蔓延,已经有几米高。初步判断,这株天冬也有几十年历史。
挖出的巨型天冬
吕向阳分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大面积种植天冬,村民的房前屋后,阴凉地方都有天冬的痕迹。在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天冬能生长这么多年,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虽然不确定还会不会发现更多更大的单个天冬植株,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株天冬的生长地极有可能是内江野生天冬种群的集聚地。”吕向阳说。
因此,挖回去的巨型天冬颇具研究价值,接下来,中药研究所将会对这株天冬开展基因序列测定,进行形态、显微、理化等一系列鉴定工作,确定天冬基原,为天冬品种改良、种苗繁育和仿野生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支持内江天冬产业发展。
当前,东兴区正在大力发展以天冬为主导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坚持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七位一体”发展战略,带动天冬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已经栽种天冬1.2万亩,到今年年底,天冬种植面积将达到4万亩。(来源:封面新闻 黄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