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陈小平
发展农业产业资金需求大、风险高,如何解决好资金难题,同时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积极性?达州市达川区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形式,通过政府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探索出一条“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模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还将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深度联结,实现了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激活了农业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达川区大堰镇高标准农田成为粮仓。达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达川区是全省农业大区,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四子同兴”工程,以“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果园子”为抓手,年产粮食53万吨,多次荣获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生猪年出栏量长期稳定保持在72万头以上,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区),蔬菜种植面积38万亩,占达州主城区本地蔬菜供应的70%以上,跻身“全省蔬菜生产重点区”,大力发展晚熟柑橘10万亩,成功打造长江上游巴河百里晚熟柑橘产业带。
然而,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区的产业发展也遇到了缺钱投入、缺人开拓市场,经营主体、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此,达川区将“两项改革”后镇村闲置资产注入政府独资农业发展公司,一方面整合部分涉农专项债券、资金和中、省、区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壮大公司资产,另一方面以项目业主身份通过打包产业发展项目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贷款,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去年底,达川区在万家、大树、南岳三个乡镇大手笔规划建设10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打造高标准农田8.7万亩、高品质蔬菜园区1.2万亩、修建1000吨储存量的冻库,区农业发展公司迅速启动融资工作,向金融机构申请4.8亿元贷款,解决了项目所需建设资金。
“成立农业发展公司,不仅仅是为农业产业发展找钱和投钱!”达川区委书记向建平告诉记者,区农业发展公司除了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的资金问题,还要运用自身资源优势负责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参与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帮助经营业主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业增效扩面。
从2018年开始,达川区立足自身实际将青花椒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先后发展青花椒20万亩,成为第二批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和消费等因素的影响,青花椒市场行情出现了较大波动,产业发展也遇到了困难。对此,区农业发展公司一方面加大了青花椒烘干和冻库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解决了青花椒采摘后的储存问题,另一方面派出骨干力量到重庆、成都和山东等地拓展销售市场,解决了花椒的销售难题。
为切实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激发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他们还通过集体资产、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将产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的利益深度联结,让村集体和农户在产业发展中获益,带动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农业产业的有力带动下,达川区成功创建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