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盐边县百灵山,万壑千峰,岭脊连绵,高树遮天蔽日。山脚下的国胜乡雨雾润泽,海拔1600米至2200米处是种植茶叶的天然佳处。
罗顺兵便出生在占国胜乡茶叶种植面积50%以上的大毕村,这里是国胜茶的核心区。“刚刚修剪完毕,施好有机肥,就等明年3月开春采茶了。”2021年12月29日,罗顺兵告诉记者,在传承推广古法国胜茶这件事情上,今年34岁的他已经钻研了10余年。如今这块老招牌又捡了起来,他感到很自豪。
罗顺兵正在制茶。 受访者供图
成为制茶师让种茶的人喝上好茶
种茶是艰辛的,这一点罗顺兵从小就耳濡目染。
上世纪90年代,发展滞后的山区县盐边,村民们种植的国胜茶是为数不多能变成现金的产业。在罗顺兵的记忆里,每年春茶采摘最好的鲜叶都被父母卖了,家里炒的茶,也是有了贵客才能喝,平时家人喝的都是茶叶末和苦涩的方茶。
“为什么种茶的人,喝不上好茶?”这个问题困扰着少年罗顺兵,他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好茶让父母喝。
高中毕业的罗顺兵考上了宜宾职业专科学校,毅然选择了茶学专业。2007年,毕业后的罗顺兵回到家乡,成为了盐边县百灵山茶叶公司的一名制茶师。
每年春茶开采,他一次又一次自购鲜叶、自炒春茶,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为了总结教训,他开始在家乡遍访民间制茶高手,直到遇见红宝乡80多岁的苗家制茶高手陶新正,并拜师学艺,掌握了古法制茶的传统技艺。
“以前,从来没有下午2点以后采茶的事情,现在是白天黑夜采。唉,再也找不到过去的那种茶味了。”年事已高的恩师留下这句感慨,便病逝了。
罗顺兵意识到,随着国胜茶名声越来越大,一部分急功近利的茶农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制茶工艺也粗制滥造,甚至出现了用外地采购的鲜叶制作国胜茶的现象。
2014年,已经是国家二级制茶师的罗顺兵离开了茶叶公司,在自己家的50亩茶园里开始了为“国胜茶”品牌正本清源的试验。
“一定要做出原来的那种茶味!”他暗下决心。
打造生态茶园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施的都是农家肥,接下来只需要做好冬季管理,期待开春采茶。”罗顺兵告诉记者,现在按照标准经营的茶园,面积已经达到400多亩。
测土配方、施农家肥、人工除草、培育新品种茶树,是罗顺兵给自家茶园制定的“顶层设计”:每年6月、9月、12月,进行三次人工除草;每年12月,施一次农家肥;新种的茶苗,经过“植了死去,死了补”的多次试验,最终确定为4000株一亩。
经过6年的时间打磨,在2020年,罗顺兵的新茶在市场上卖出了每斤3800元的价格,而且供不应求,到他的茶园学习讨教的茶农也接踵而至。
从此以后,绿茶、红茶、白茶、生茶等茶系逐渐丰富了国胜茶的内容,也带动了种茶村群众的致富增收。盐边县史称大笮,2019年,罗顺兵得到了盐边县首届“大笮工匠”荣誉称号,并在2021年被评为“大笮好人”。
“很多人认为古法就是落后的,我不这样认为。”2021年3月,在大毕村的茶叶基地里,罗顺兵斥资70万元修建起茶旅文化生态园,可让游客参与制茶体验,并且增加了乡间民宿、河沟摸鱼等体验区,尝试走上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路径。
2021年春季采茶期,就在新落成的茶旅文化生态园里,清晨采回来的鲜叶经过6个小时的摊晾,完成手工制茶的第一道工序——“萎凋”。穿上白大褂的罗顺兵像个指挥官,指导着游客进行“杀青”工序。老式的柴灶炉膛里,耐烧的青冈柴燃起来,小竹簸箕里的鲜叶倒进锅里,交替翻炒。鲜叶炒毕,散发着清香的叶子在硕大的竹篾里进入“揉捻”工序,游客们争先恐后、欢呼雀跃地体验揉茶。
加上最后一道工序炭火烘焙,经过近3个小时、4道工序环环相扣的制作,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版手工制茶技艺完成。
“今年已经有数百人前来参观体验,感受制茶的魅力。”罗顺兵感叹,“国胜茶这块老招牌,终于又捡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