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翠屏区坚持以大力发展现代化水利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深化水利体制改革为重点,将水利建设管理、服务“两项改革”实际和乡村振兴建设相互融合,初步构建了试点镇、村水利基础设施立体网络、创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水利向现代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区镇村”共抓共治,让水环境治理更有质效
一是统一思想强组织。区委、区政府召开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方案》培训会和推进会,召集开展2次现场会,落实领导抓点制度,明确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负责水利改革试点工作,确保试点成功。区、镇、村层层召开动员会,形成“党政重视、部门支持、镇村主体、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大量宣传,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
二是狠抓项目夯基础。实施“二大工程”,投入财政资金134万元,完成高桥竹村二期供水工程,彻底解决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问题,示范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8%;投入24335万元,实施翠屏区李庄镇供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预计2022年底完成工程建设,远期规划可覆盖巩固提升27万人饮水安全,使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示范引领聚共识。投入资金141.99万元对胡家沟两岸进行生态综合治理,打造1公里长的生态景观河道,变传统河道为“打卡”景观。并以此为典范,将继续投入资金300万元对牟坪镇川南印象体验园1.2公里河道进行整治,进一步打造符合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态小流域治理样板区。从“软”处着力,将“水文化”作为建设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有力助推了高桥村、安石村等特色村融合发展,进一步助力国家农业高兴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的意识。
“制责网”共建共管,让水资源管理更有质量
一是“四个统一”规范服务体系。乡村振兴示范点运营平台公司对片区内水库、山坪塘、渠道、管网、河道等水利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制度化、物业化、信息化服务迈进,为翠屏区水利工程标准化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的建立、工程效益的持久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是“三项制度”坐实管理责任。“两项改革”后,李庄镇积极探索农村水利管理工作新模式,制定了《李庄镇水利工作管理制度》《李庄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制度(试行)》《李庄镇村级水利员工作职责》,并与村级水利员签订水利工程安全管护责任书,明确了镇村水利工作职责,压紧压实基层水利员管理责任,确保农村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效益。
三是“双+”模式构建立体网络。以“平台公司+镇村水利员”的管护模式,初步构建水利工程管理立体网络,逐步扫清“没人管”“管不好”的瓶颈制约。两方相互协调配合,平台公司利用自身专业化管理模式,大力宣传用水、节水,高效使用田间渠道、干支管道等现有水利设施,科学制定防汛抗旱方案;镇村水利员通过日常巡查,了解农户、专合社用水需求,及时与平台公司沟通对接,更新用水方案,切实做到规范管理、有序运转。
“政企民”共融共进,让水产业规划更有质感
一是源头管理重创新。政府坚持打造旅游业生态集群,主导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建立“资本+技术+人才”的“三核驱动”理念,通过提升融资、投资、资产管理、风险管理、资本运作五大能力向资产管理平台演进,将李庄镇供水厂及配套管网统一由李庄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打造规范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负责李庄片区供水工程的建设、运行、监督、检测等,按照制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强化人才培育和团队协作,优化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完善供水水价形成、水费收缴和工程长效运行机制。
二是产业转型重升级。依托安石村现有水利基础、水资源、稻田资源,实施山坪塘整治、渠系调整、水土改良、品种优选、种养循环,既增加种养面积,更实现了品质产量双提升,已形成池塘规模养殖、水田稻渔共生的特色产业,注册“石里稻场”米品牌、“安沁”酒品牌、“渔先生”鱼品牌等衍生农创、文创产品,在安石工坊就地销售并入驻电商平台。探索出了“稻鱼共生、粮经复合、文化附加”的产业发展路径,项目区实现鱼产213万元。
三是水权股份重探索。结牢“治水兴产、以产富民”利益链条,建立水权入股集体保底收益与按股分红“双分利”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李庄镇安石村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投资建设企业以及专业文旅企业成立项目运营公司,村集体以现有水利工程、水资源等资源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分配、自主经营、投入劳动力等获得收入。目前,村集体资产总额已由1016.9万元增长为4800万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65个。预计2022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万元,带动返乡就业创业100人以上。安石村已成为集中展示稻渔共生、三产共融、人文共续的“产业深度融合、改革集成样板、成效集中展示”的现代乡村新样板。
下一步,翠屏区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试点,努力探索一条以水利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新路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宜宾市翠屏区水利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