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12月20日,在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尖山子村贺氏生态农业开发公司,高产牧草基地里,24名村民正在种苗基地务工,整地、茎秆扦插、覆膜。
“准备扦插62亩种苗,可在明年二月份移栽,将高产牧草发展到4000多亩。”公司负责人贺章举说,公司常年解决务工100余人,绝大部分是周边的留守老人,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属“弱”劳动力,现在也找到了增收的门道。
65岁村民贺知怀,在基地务工3年了,每月工资2000多元。他告诉记者,由于年龄偏大,外出务工已不大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他更愿意在基地务工。
如何筑牢稳岗就业长效帮扶机制,让留守在家的60岁以上的“弱”劳动力同步实现增收?记者走进安居区进行了调查了解。
五香庙村仙人掌基地
精准扶持,托底安置
连日来,在中兴镇五香庙村140亩仙人掌基地,现年70岁的脱贫户奉会英戴着手套采摘仙人掌,通过务工赚钱一定的工资收入。她介绍,周边农活比较多,一年四季都能务工,一天工资50元左右,一个月务工20天能赚到1000元钱。
“五香庙村是个脱贫村,2019年12月由原来的五香庙村与夏家坝村合并而来。”五香庙村总支书蔡奇介绍,经过多年脱贫攻坚,该村发展了黄蜀葵1500亩、仙人掌140亩、羊肚菌200亩、栀子花和蜡梅300亩。
蔡奇表示,种植基地常年用工为附近的村民,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今年进行了摸底,这类劳动力共计200户左右,全年已吸纳务工5万人次,发放工资220万元。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安居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杨锋表示,今年以来,全区为脱贫劳动力人口建立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名单”,按季更新农村劳动力信息,确保帮扶对象精准、帮扶时间及时、帮扶措施有力。全区2.4万多名脱贫劳动力中,区外就业17270人、区内就业1345人、有返乡创业意愿120人。
搭建平台,提升质量
“就业扶贫车间运转良好,让弱劳动力也有了托底增收的平台。”贺章举表示,由于吸纳了20多名脱贫劳动力务工,去年公司成功创建了扶贫车间,获奖励5万元,用于公司扩大再生产,以便吸引更多“弱”劳动力。
安居区就业局局长龙素蓉介绍,吸纳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提升稳岗就业质量,安居区打造了三大平台:
高标准创建示范村。截至今年8月,已成功创建1个省级、8个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
高质量打造示范基地。目前,累计创建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业和手工艺品制作等各类就业扶贫示范基地9个,就近吸纳脱贫劳动力203人次,其中绝大部分为60岁以上的“弱”劳动力。
高水平建设示范车间。挖掘安居红薯、三家大米等特色产业,黄峨文化、莲湖禅文化等文旅资源,通过政府引导、政策奖励,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乡入村设立生产点、建立就业扶贫车间5个,涉及种养、手工、加工等多个特色小产业,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9493万元,带动创业就业90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者稳定就业20人。
动态监测,巩固成效
年末岁初,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较多,安居区有关部门进行了全面摸底,动态掌握脱贫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建实台账,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推送、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等政策扶持工作。
为巩固稳岗就业成效,安居区实行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周监测、月挂牌”督战机制,通过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电话抽查、入户询问等方式,逐户逐人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组建区、镇、村三级稳岗就业工作指挥体系,确保稳岗就业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各项奖补兑付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