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余)“有了这个微信公众号,我们不出门就能全面了解村里资金使用情况,就连村上打扫卫生请了哪些人、用了好多钱都一清二楚,比以前看汇总表好多了!”近日,雅安市名山区中峰镇群众魏世茹对前来走访的镇纪委干部说。
名山区中峰镇通过微信公众号,实时向群众推送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情况,推送内容包括原始凭证、详表、附件等明细资料。对于热心村里事务的魏世茹来说,在手机上打开微信,指尖滑动就能一览村里“三资”的情况,确实“安逸”。
这是雅安市名山区纪委监委以“三资”阳光监管助推村级提级监督,整治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的一个缩影。
选择试点摸清底数 线上建微信平台细化监管内容
今年2月以来,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基层“微腐败”易发多发点位,也是群众信访举报热点焦点的情况,名山区纪委监委经过前期分析研判,紧盯集体“三资”管理、惠民惠农补贴资金等事项,在全区范围内选取集体资产规模大、资金富集廉政风险较大的黑竹镇、中峰镇两个镇共计14个村(社区),紧扣集体“三资”清核、公开、监管3个重点环节开展提级监督试点,着力破解镇纪检监察力量不强、力度不够和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题。
规范管理集体“三资”,公开透明是关键。为此,名山区纪委监委制定《雅安市名山区农村集体“三资”阳光监管实施方案》,督促区农业农村局等区级部门全面摸清村(社区)集体“三资”底数。全区清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8.44亿元、资源800余处,全部纳入清产核资范围登记管理。
同时,黑竹镇、中峰镇组建工作专班,进村入户收集群众对村集体“三资”公开的内容、方式等方面的需求,以及相关工作建议意见,将镇级官方微信公众号升级改版,打造村集体“三资”阳光监管板块,通过微信实时公开村(社区)集体“三资”情况。
以往,对于村集体财务公开,群众的反应比较冷淡,主要原因在于财务报表内容太多,又过于专业,村民看不懂,监督有难度。对此,名山区纪委监委督促推动主责部门和地方深化“三资”公开,以“群众看得懂的‘明白账’”为要求,公示内容包括原始凭证、详表、附件等明细资料,要求每笔财务收支注明时间、地点、事由,还将过去抽象的会计专业术语转化成村民能理解的表述,有效破解财务公开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方便群众“码”上查询、发现问题“码”上举报,此举得到群众积极回应。截至12月初,黑竹镇“三资”阳光监管板块点击浏览量已达2.8万人次。
凝聚监督合力 线下构建纵横交叉立体监督体系
为凝聚监督合力,名山区构建了由区纪委监委、镇纪委、村级纪检监察组织纵向监督,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横向监督的纵横交叉互补立体监督体系。区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挂钩联系,整合两级纪委监督力量,每季度深入村级一线监督,通过提醒、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问题18个,查处“三资”管理领域问题4件4人。
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每月梳理村(社区)集体“三资”、村财镇管、公开公示等工作落实情况,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黑竹镇、中峰镇实行统一机构设置,在由镇纪委牵头抓总的同时,指导各村形成“三资”公开监管流程,建立村级“三资”公开监管体系,由村级党组织负责,村委会具体落实,村民监督委员会抓好监督。此外,坚持探索建立村居廉情监督制度,聘请村“两代表一委员”担任廉情监督员。区、镇两级纪委随时监督公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查处。2个试点镇累计公开集体资金收支情况和集体资产1500余万元、资源65处。
秦场村以工代赈项目是中峰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保障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峰镇纪委成立专项督查组,对以工代赈项目中的材料选购、进场检查、工程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监督,并将监督后的资金运行结果发布到中峰镇“阳光三资”平台中。区纪委监委“每月一检查、每季一研判”,通过联系纪检监察室“定期督”、镇纪委“常态管”、职能部门“专项查”,从制度机制上解决监督力量薄弱问题。
“提级监督村级集体‘三资’管理,还要针对基层权力运行特点加强监督制约,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名山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聚焦监督主责,督促职能部门和镇、村进一步完善“三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