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乡村?”近日,“古村之友”创始人汤敏做客公益节目“CC讲坛”,以“重塑乡魂——新乡贤与乡村凝聚力建设”为题,向广大网友分享他和“古村之友”志愿者们在保存古老村落、延续乡村文脉、修缮村史家谱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古村之友”,是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公益组织,曾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传统村落守护者杰出团队奖”,在第四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荣获项目创新大赛金奖,以及深圳市创意设计七彩奖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本报记者文莎
缘起 年轻学子的乡土情怀和担当
“85后”汤敏出生于达州渠县后河村,从小在青山绿水间长大,有着很深的乡土情结。2007年,汤敏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一下子成了全村的骄傲。在北大读书期间,受到梁思成的学生——陈志华教授的感召,他萌生了投身保护古村的想法。“陈教授是乡村建筑研究和保护的倡导者,虽然迈入耄耋之年,但每每谈及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日渐消减时,老教授总是痛心疾首,不停地嘱托年轻学子要扛起保护乡土建筑的重任。”汤敏说。
研究生毕业后,汤敏先后进入景观规划、咨询、投资等行业,但都没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2010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可持续城市公益论坛”,与一批城市规划领域的讲师给市民办公共讲座。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
2014年6月,广东梅州围龙屋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汤敏实地走访调查后,写下一篇《救救梅州》的万字长文,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最终,在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围龙屋免遭拆除“厄运”,梅州还因此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让300多座古屋免于摧毁。
这次“抢救”围龙屋,给了汤敏很大触动,他意识到,古村保护刻不容缓。
“古村之友”志愿者走访古村落
走村 聚拢数万志愿者
我国公布的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只有约200万个。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
面对快速消失的古村,汤敏感到揪心。2014年11月,他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短短4天,平台就聚集了7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素不相识的志愿者。
“古村之友”成立后,汤敏开始跟着各地的志愿者频繁“走村”,“一周甚至一天跑一个城市”,宣传古村保护理念,发动人们去发现村落的价值。时至今日,团队迅速覆盖30个省份,成立了1000支志愿者队伍,聚拢起四五万人的古村保护志愿者队伍。
在公益项目设置上,“古村之友”分为营造、手工、非遗、农业、旅游、民俗、影像、创客等方向,并建立“古村救援通道”,为遭到破坏的古村落提供法律、资金等援助。
行动 用文字图片留住古村之美
47岁的唐春,是土生土长的达州人,平时喜爱运动。“在外面跑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一些很有特色的古村落,但是大多破败,鲜有人居住。”这让他感觉非常痛心。2014年,一直热心公益的唐春受邀参加“绿色江河”的民间环保活动时,了解到有个“古村之友”的民间公益组织,以古村保护与活化古村落为使命,这让唐春倍感欣喜,“感觉找到了组织”。
2015年春节,汤敏回到达州,针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唐春聊了5个小时。加入“古村之友”后,唐春在达州创立“川东北古村之友”,现在已经超过10名志愿者加入,年龄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有50多岁,来自各行各业。红峰乡的庞家祠堂、清溪乡民俗木雕、渡市的老街木楼、明月乡的清中后期木质民居、江陵老街的木质民居……3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大巴山深处。
“我们志愿者要做的就是探寻、了解这些古村落,并形成一定的文字、图片资料,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让更多的人以及相关部门来关注古村落的延续发展,同时也发动旅行爱好者了解古村、走进古村,进而带动这里的消费。”唐春告诉记者,2016年,达州市马渡搞乡村旅游,通过志愿者们的引导,古村落的建筑吸引了2000多人前去观看。
2017年12月,达州市颁布《达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志愿者们的走访、调研工作,为条例的具体实施和推进,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汤敏说,目前由“古村之友”志愿者参与的立法已有4部,这对古村落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志愿者也是一种鼓励。
创新“众筹”支持“古村创客”
保护只是第一步,汤敏更想做的是如何让古村“活化”。汤敏认为,古村落的“活化”不是“修缮如旧”,而是从文化、民俗、生活等多方面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村落。对此,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才。2015年6月,“古村之友”提出“‘新乡贤’培养计划”。“新乡贤”可以是生活乡村的“在场者”,也可以是定居城市的“不在场者”。
“古村之友”通过“创客+众筹”的办法,发动“新乡贤”群体,为返乡创客提供引进、培训等服务,建立古村众筹支持中心,帮助各地古村挖掘有情怀的故事,支持他们重建乡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
此外,汤敏将“古村创客”分为“公益创客”和“商业创客”两类,前者主要从事公益支教、建筑修缮、社区营造、农民培训等工作,后者主要从事民宿、旅游、手工艺、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微商等工作。目前,“古村之友”已在广东增城和浙江桐庐等多个地方建立“创客基地”,均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唐春透露,今年下半年,“川东北古村之友”将在达州万源、宣汉等地的古村落发起“古村创客”项目,号召当地村民和返乡大学生,充分利用古村资源和特产,进而发展古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