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生物除臭、沉淀过滤、化学消毒……只有闯过了科学化、规范化设定的“重重关卡”,来自阆中市古城区的生活污水才能化浊为清,重新流入嘉陵江。嘉陵江南充段全长298公里,流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供给着沿岸居民的饮用水资源,是南充人民的“母亲河”。
11月3日至4日,2021年“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采访团(下文简称“采访团”)来到南充市,先后深入阆中市、南部县、嘉陵区和高坪区生态环境治理一线,实地采访了阆中市古城区污水处理厂、南部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污泥处置项目、嘉陵区河西砂石堆码场等多个点位,了解南充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处置、嘉陵江流域河岸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情况,感受嘉陵江南充段日新月异的变化。
污水处理。
24小时监测水质
11月3日上午,采访团在位于阆中市文成镇梁山村的阆中市古城区污水处理厂中,见证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污水如何化浊为清。
“我们厂从去年12月开始试运行,截至目前,日均达标处理污水4.3万吨。等二期工程建成后,污水处理能力将从5万吨/日提升至8万吨/日。”阆中市古城区污水处理厂厂长李文葛说道。
该厂采取传统活性污泥法改良A2/O工艺来处理阆中古城的城市生活污水,在通过“粗格栅井+污水提升泵房+细格栅渠+曝气沉砂池”预处理后,生活污水还将经过“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的两级深度处理工艺,以及次氯酸钠接触消毒工艺,最终出厂水水质标准才能达到国家一级A标。
污水处理厂内建有标准化中控室,能实现对生产各环节设备运行状态、各项生产参数实时监控并远程调节;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监测进/出厂水水质;与国家生态环保监控平台联网对接,接受各级生态环保部门实时在线监督。
挖掘垃圾“剩余价值”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垃圾废物的“剩余价值”?在位于南部县南隆街道古井村的一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里,采访团找到了答案。
“我们厂每日可处理1200吨生活垃圾,还配有100吨/日的污泥处理系统。”投资了南部县垃圾焚烧发电及污泥处置项目的中节能(南部县)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朝曦介绍说,该项目主要对阆中、南部、西充等三县(市)280万居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项目一期建成后,该厂年处理生活垃圾29.2万吨,外供电力 0.9 亿度,节约标煤 1.1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4万吨。除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该厂还通过渗滤液处理站处理污水,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循环水补水,实现零排放。
“除售电、垃圾处置、污泥处理收入外,我们还积极开拓下游市场,引进蒸汽综合利用企业,开发冬季城市居民集中供暖,以此带动以绿色环保产业为核心的多种相关产业。”张朝曦说,目前,为服务于阆苍南协同一体化发展战略,该项目已初步规划将苍溪县75万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纳入服务范围,每天苍溪县都有大约100吨生活垃圾被运到此处。
综合处置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危害,同时还会对土壤、水资源等带来不利影响。11月3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了嘉陵区河西镇化学工业园。
在工业园内,南充嘉源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夏复君介绍,公司投资4.6亿元建成的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可收集处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所列46类危险废物中的39类,443个小类,年处理能力9.2万吨。此外,项目的钢性填埋库、移动雨篷、自动化填埋、热成像温度监控、货架式储存、自动配伍焚烧、物流自动跟踪等七项技术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公司不仅是南充市危险废物应急处置定点单位,还被纳入了四川省医疗废物备用应急处置单位。
当天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嘉陵区河西砂石堆码场。据介绍,由于该堆码场涉嫌侵占嘉陵江岸线,不符合环保和行洪要求,2020年纳入水利部河湖“清四乱”整治范围。按照有关要求,当地必须在今年6月1日全部完成拆除,在10月1日前复绿。目前,堆码场范围内原有的30多家企业厂房、设施设备已完成拆除工作,附近河岸的生态环境也已开始逐步改善。
通过多措并举,近年来,南充市境内嘉陵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29个重点水功能区、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 100%。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的南充,正努力呵护着嘉陵一江碧水,向着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