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文/图
11月13日,初冬的阳光洒向大地,尽管已是午后,地处明月山深处的大竹县红旗林场仍带着寒意。护林员廖林像往常一样走在林间小路上。这条路一走就是23年。
一路风雨一路歌,凭着一颗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种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廖林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红旗林场这片绿色事业,而且利用森林资源,创造出一套“林下循环生态经济”模式,带动了周边群众爱林护林、增收致富。
廖林在林中清除杂草。
大山深处 勇于争当森林资源的“守护员”
“干林业苦不苦?苦!但没有我们林业人的苦,哪来的山清水秀!”谈到成为一名护林员,廖林的脸上便流露出几份自信与骄傲。廖 林 1993 年 参 军 入 伍 ,1998年退伍后,被分配到红旗林场,主动申请到条件最艰苦、偷砍盗伐最严重的天池护林站工作。
地处大竹、重庆市梁平和垫江三县交界处的红旗林场天池护林站,海拔 1150米,距县城90公里,方圆7.5公里杳无人烟,几条羊肠小道点缀在崎岖坎坷的深山里,行人稍有不慎就会坠落山崖。“没路、没水、没电,买口粮要走二十几里山路才能到场镇。跟在县城的生活相比,自己好像活在另外一个天地里。”说起在这里的生活,廖林几句朴实话语,道出了鲜为人知的艰辛。
上任之后,月薪只有150元。这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廖林来说,负担非常沉重。但更让他吃惊的是,林区内常有偷林伐木的事件发生。“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差,村民收入又不高,因此偷盗林木买卖就不足为奇了。”在最初的那几年,为了护林,他被群众骂成“傻子”;还跟不少偷林伐木人员有过激烈地搏斗,身上留下了一些伤疤;“有的人,直接给我钱,让我睁只眼、闭只眼”……面对重重压力,廖林不改初衷。从他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点绿成金 敢于争创林下经济的“拓荒者”
守护好绿水青山是他多年来一直坚守的信念。多年的护林巡山工作,让廖林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无比熟悉和珍爱,他深知要让老百姓彻底改变盗伐盗砍的行为,必须要从经济上富有起来,摸索出一条致富路子,才能让大家真正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999 年,廖林凑足了1000元钱,下山买来了20多只良种山羊回林间养殖,他从此开始了林下经济探索之路。由于地处深山老林,牧草优良,山羊长得非常好。到了次年5月,廖林出售了10头成羊,连肉带毛赚了近1万元。不少山区群众看着廖林养羊致富后,都跟着搞起了山羊养殖。廖林因势利导,引导当地群众懂得爱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到了2000年底,再也没有人去偷林伐木了。”廖林欣喜地说。
廖林发现牧草虽然有利于山羊生长,但母羊产崽后,对“催奶”没有帮助。左思右想,廖林决定利用林区里的边角空地种植包谷、青椒等作物。“用山羊粪便、农家肥当肥料,卖不完的包谷还可以用来酿酒,又能增加一部分收入。酒糟水对母羊‘催奶’帮助很大。”廖林说,通过利用高寒山区优势,探索出了“酿酒+畜禽养殖+沼气+蔬菜种植”模式的“林下循环生态经济”,年实现收入约16万元,纯利润超过6万元。
随后,廖林拿出多年的积蓄,从邻近的重庆梁平区接通了农用电,满足了护林站和周边群众的用电需求。他又买来管道、水泵,搭建起了山泉取水线路,解决了邻近100余户群众用水困难。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硬化了林区附近6公里的进山公路。还帮助护林站所在的八渡乡天池村(2020年底已并入花岩村)建成40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白菜、萝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畅销梁平、垫江等地,从而使林区村民年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把林区真正建成了“平安林区”“林下循环生态经济示范站”。
近年来,廖林先后被国家、省等表彰为“全国优秀护林员”“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以及“优秀共产党员”“造林护林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