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当前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乡村治理面临诸多艰巨复杂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激发各地干群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治理样本
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水库村
治理妙招
阵地“走路”,服务上门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昌荣 文/图
“年纪大了腿脚就不灵活,去村公所办事情很不方便。现在好了,在家里也能把事情办了。”11月13日,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水库村村民赵大银乐呵呵地说道。
自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深入推进以来,水库村以阵地亲民化改造为切入点,创新“阵地走路 服务上门”便民服务模式,固定每周三为“下沉日”,村第一书记、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分批轮流到组入户,带上笔记本电脑和群众需要的资料证明,上门开展残疾证办理、低保户核查等23项服务,遇身体不便的村民需本人前往镇上办理事项时,村干部还会负责专程接送。
翠屏区菜坝镇水库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家明(左)上门为村民办理低保登记。
“农村不比城市交通便捷、道路平坦。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出行,更是不易。”水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忠斌说,该村创新“会走路的阵地”便民服务模式,把关怀送上门、把服务送到家,真正把为民服务做深、做实。
想百姓所想,解百姓所需。在村建制调整改革中,水库村由原来的水库村和工农村合并而成,面积变大了,服务半径也大了。在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菜坝镇针对合并后水库村存在的问题,不仅从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方面着力,更是做优服务,让水库村党群服务中心“长上双腿”,村民一片叫好。
“徐大姐,你这个低保证明我给你办好送过来了,你腿脚不方便,就不用到处跑了。”完成手续办理后,水库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家明骑上自行车,把手续齐全的低保户证明交到了村民徐家蓉手里,又骑车赶往第二家。
便民服务工作自上而下有要求、有项目、有规定,但老百姓的情况各有不同,在具体操作上还需基层干部去拓展、去延伸。
在水库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室,办公桌上“会走路的阵地”服务公告牌格外醒目,联系电话、工作人员、工作时间、服务对象和服务清单均有详细介绍,活动开展以来已为村民办理各类政务事项76次。
“水库村不仅做好规定的服务内容,更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模式。”何忠斌介绍,除了每周三固定开展上门服务,还充分利用其他时间,整合车辆资源,常态化开展政务办理接送服务,最大限度让老百姓少跑一截路、少闹一次心。
“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党建的重要依托,是连接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前沿哨所。水库村党群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完成村级阵地亲民化改造,‘会走路的阵地’是阵地作用发挥的一种延伸。”翠屏区菜坝镇水库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罗喧说道。
“水库村变样咯!现在我们晚上来村公所跳坝坝舞,村干部不仅把灯给我们开上,还为我们提供热水、雨伞等,好几次都是等我们跳完才下班。”水库之声文艺队员唐树英对村“两委”的细致服务很是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