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应龙 李燕 记者 李全民)脱贫攻坚期间,广元市利州区通过实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等项目,形成了大量的扶贫资产。然而,这些扶贫资产到底有多少、如何管理、怎样运营?一直是摆在利州面前的一道难题。
摸家底、建台账、盘活资产……今年以来,利州区通过三张“牌”,强化扶贫资产经营管理,让扶贫资产“活”起来。
摸清家底,建立台账“管”起来
扶贫资产管理先要做到家底清。今年伊始,利州区就打出扶贫资产管理的第一张“牌”:全面调查清家底,分类建账严管理。
“我们村形成的扶贫资产比较多,大概有30多个,清理起来难度太大了。但是区上要求的很高,我们只有加班加点地排查核实。”白朝乡徐家村女支部书记徐金莲虽面露难色,但又不甘落后,迅速投入到全面排查摸底。
“通过两个礼拜的排查核实,我们村形成的扶贫资产有92个,其中,个人扶贫资产51个、集体资产38个、国有资产3个,都建起了台账。下一步,我们还要按经营性和公益性类别进行分类,建立长效管理制度。”金洞乡龙洞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步林指着一撂表册对几个村干部说。
经清理,利州区自2013年以来共形成扶贫资产项目3340个,涉及扶贫资金115708.9万元,并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了扶贫资产管理台账。
“目前我们正在对全区所有的扶贫资产归档建库,下一步,还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开展确权登记,明确产权归属。二是分类建章立制,充分发挥效益。三是开展绩效评价,强化监管增效。”区乡村振兴局业务股胡治军介绍。
盘活资产,多种运营“活”起来
家底清了,如何运营好扶贫资产产生效益便提上议事日程。
据统计,全区自2013年以来形成的扶贫资产中,因管理不善或不可抗因素导致报废或损毁25个,占资产总数的0.75%,涉及扶贫资金515万余元,占扶贫资金总投入的0.45%。尚在运营的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营机制单一,效益时有亏损。
“这100亩葛根种植基地,是村合并之前的关山村用2018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的。前两年因为管理没跟上,没卖成钱,十几万的扶贫资金打了水漂。”看着长满杂草一片荒芜的基地,宝轮镇菖溪村委会副主任罗德刚无比痛心。
为此,利州区又紧接着打出扶贫资产管理的第二张“牌”:立足实际搞盘活,多种方式强运营。
通过深入调研,全区各乡镇立足位优势,以农旅融合发展为主基调,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科学布局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协会+专合社+个体经营”“业主+基地+农户”“专合社+公司+基地+大户”等发展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大程度整合盘活运营类扶贫资产,带动周边农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建立“区统管、乡辖管、村直管”的三级责任体系,全面完善公益类扶贫资产长效管护制度,落实监管责任,确保扶贫资产不废、不毁,管理有序。
“通过盘活运营类资产,强化公益类资产,全区扶贫资产管理逐步实现规范、长效、增益。”区乡村振兴局局长白洋如是说。
凸显效益,盈利增收“香”起来
“2015年,政府给我们专合社解决了100万元扶贫资金,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每年为入股贫困户分红700块钱左右。”广元市勤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小全介绍说。
作为利州区扶贫资产之一,该专合社利用100万元资产收益扶贫资金,以量化入股的方式将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资金按每户1.25万元的标准量化给80户贫困户,再入股该专合社发展肉牛、土鸡和绿色果蔬、花卉等产业,每年按收益的28%左右给每户分红,仅去年入股脱贫户每户就分到了700元的红利。同时,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平均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达75余万元。
“今年,我们重点抓了质量提升和管理工作,想把规模搞的再大些,实现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群众受益。”胡小全信心百倍地说。
截止目前,全区2164个运营类扶贫资产通过采取多种运营模式,基本实现了扭亏为盈,带动4000余户脱贫户或入股分红或共同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也纷纷参与到资产运营中,通过务工等方式获得收益,实现稳定增收。也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效,步入良性运营的扶贫资产逐渐成了群众眼里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