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刘佳 文/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017年,我省以绿色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
绿色正成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色调,并促进全省上下逐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富裕、乡村更美丽宜居。
坚持“五化”综合利用 秸秆处理有的放矢
1月,进入隆冬时节,大邑县蔡场镇万延村的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进行新一茬蘑菇种植,种植所用的基料源于秸秆。
该公司技术总监马金权告诉记者,他们以700元/吨的价格收购秸秆,一年能够规模化消耗秸秆2.2万吨,实现10万亩稻麦秸秆的综合利用。收储后的秸秆,用于和鸡粪混合发酵,以栽种双孢蘑菇,蘑菇采收后的菌渣再卖给农民作有机肥。如今他们公司已实现了年产菇5000吨以上,产值约5000万元。
作为种植业的
“老大难”问题,如何处置好秸秆,对于防治大气污染,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意义重大。2017年,我省接连下发了《关于印发四川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四川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6—2020年)》《四川省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行动方案
(2017-2020年)》一系列文件。
全省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综合利用,不断夯实政策扶持,多地探索建立了覆盖“前端收集运输、中端储存加工、后端产品使用”等各环节的秸秆综合利用补贴和扶持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我省启动实施农业部、财政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落实资金8155万元,在1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初步形成了“秸秆还田利用”“秸-饲-肥”种养循环、“秸-基-肥”循环利用等模式,10个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86%以上。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宣汉县实施种养结合的标准化养殖场
“保供给”“保环境”并重 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作为全球第一养殖大国,我国年产畜禽粪污约38亿吨,其中四川年畜禽粪污量约2.5亿吨,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仅62%。资源化利用无疑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钥匙”。
如今,在宣汉县黄石乡金竹寨村天上红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内,建起了1500立方米的田间贮存池、800立方米干粪发酵池,并架设了2500米沼液管网。
合作社负责人王寿华介绍说,按照“1+1”模式,养殖场配备了500亩优质饲草基地,并与村委会签订了400亩魔芋种植订单。养殖场产生的沼液可通过管网直接输送到饲草基地,以供肉牛饲养的原料生产,而养殖场产生的粪污经贮存发酵可作为有机肥用于魔芋种植,从而达到改善环境和助农收入的“双赢”。
宣汉是我国首批51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之一。该县的实践折射出我省以 “保供给”和“保环境”并重,积极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成效。
2017年,我省继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出台《关于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意见》,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创建10个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畜禽粪污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为此,我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方针,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瞄准“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深入推进种养循环示范区建设,开展PPP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推广第三方治理和异地还田利用模式,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扎实推进,2017年我省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
“错放资源”,如今变废为宝,有效守护好我省绿水青山。
念好“替”字诀 农药减量控害化肥零增长
去年8月,蒲江猕猴桃即将迎来收获季,当地复兴乡九曲村的种植大户陈先和与一家电商公司成功签订了猕猴桃产销订单,共涉及3万公斤红心猕猴桃的电商销售,订单金额高达33万元。
对于为何选择与陈先和签约,该家电商公司负责人钱凯表示,正是看中其种植的猕猴桃品相好,而且主打有机肥种植,更加绿色安全。
“盛果期的猕猴桃树一年起码要用一吨有机肥,成本在1500元左右,再配以200元的油枯,种植成本较原来并不会增加多少,但生态优势明显。”陈先和介绍说,有机肥能够增强地力,有效应对土壤酸化、板结等问题。目前,复兴乡90%以上的农户都采用有机肥种植猕猴桃。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过度施用,土壤“亚健康”问题层出不穷,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2017年,我省落实财政资金1.27亿元,积极打造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10万亩以上,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肥施用技术示范区2300亩以上,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0万亩以上。45个县落实田间肥效试验300个以上。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农业县全覆盖,主要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8个县被列为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我省以“减量控害、节本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实施新技术试验示范、农企合作共建、体制机制创新“三个推进”,打造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麦稻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以及种养融合示范基地等“四个基地”。农药用量较上年减少约1500吨。
数据盘点
2017年,我省农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全省化肥用量继续保持零增长,减少农药使用1500吨,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新建高标准农田41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70.8万亩。落实河长制,编制10大主要河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河长制工作方案。农村沼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际领先,33万农户获减排收益100余万欧元。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7个专项整治行动,实施严厉打击危害肉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百日行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9.2%。加强草原、水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植被综合盖度提高0.1个百分点,达到84.8%。
精彩观点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一年多来,我省以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积极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资源化利用、农膜科学使用和残膜回收以及水生物保护等五大行动。
多地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化利用,积极开展农村节水行动,加强渔业生态保护,搞好草原生态保护,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控,深入推动落实中央和省级环保督查农业领域问题整改。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全面调整延长禁渔期,在赤水河流域深入实施十年全面禁渔,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启动全面禁捕。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最大化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多重目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