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绵阳游仙区仙鹤镇:两代人逐梦希望田野 半世纪坚守初心“粮”心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时间:2021-09-29

(严光涛 赵扬 记者 杨宗友)总有一段征程让我们铭记在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勇前行。翻开绵阳游仙灿烂的发展画卷,一名种粮人映入眼帘。从1952年至今,在这69年的岁月里,有这样一个人,那瘦小的个头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用半个世纪的时光,只为专注做好一件事——种好粮,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总是忙碌在希望的原野上。

黎明初晓,微露柔光,九月的清晨,登上仙鹤镇柏林场帽儿山,远远地就看到一处白墙黛瓦房顶上升起缕缕炊烟,那便是全国种粮大户唐以全的家。此时,已经洗漱完毕的唐以全,站在屋檐下,静静地望着门前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笑道,“今年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再就几天就可以收割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image.png

驰骋希望田野 怀揣“粮”心启航

唐以全每天五点多钟起床,洗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车在田地里转上一圈。“以前交通不便、也没有小汽车,只能徒步到田地,既要爬坡上坎,又要翻山涉水,即便刚一吃过早饭就出门,走完一圈也要到晌午时才能赶回家。”他回忆道,一个月下来鞋都要磨破好几双,邻居们都笑话道庄稼又没长翅膀,难道还会自己飞走了不成?对此,唐以全并没在意,而是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想法。

“小时候,经常吃完上顿没下顿,可能是饿怕了,起床后看不到地里的庄稼心里就不踏实,连吃饭都不香!”唐以全感叹道,起初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期盼耕种的粮食能够丰收,人人都能够吃上饱饭,再后来是希望自己能建设一个农场,带领更多的百姓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然而,日复一日的“奔波”加上繁重的农活,唐以全的身体越发消瘦,家人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家人们商量之后作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决定——搬家。

从此,帽儿山上便有了人家,多了一缕烟火气,唐以全把家从柏林社区搬到了帽儿山上,修到了庄稼地旁,而这一住便是几十载春去秋来。回想当年上山之初唐以全还是个翩翩少年,如今却已是古稀之年,而当初他“任性”的搬家行为,也标志着他的梦想从那一刻起正式启航。

image.png

心有爱粮情怀 脚下才有力量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儿孙满堂绕前膝。本是颐养天年的时候,然而今年已是69岁高龄的唐以全每天仍然坚持下地务农。唐以全告诉记者,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庄稼对于他来说就是生命的全部。从15岁时便开始务农,至今从事农业生产已有54个年头,从1992年最初承包210亩耕地和荒坡,开始探索“农场”式的规模化种植,时至今日,所承包土地面积达到2000多亩,粮食基地辐射仙鹤镇石龙村、金龙村、柏林社区、孟津村、金柏村等地,可以说土地和庄稼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谈及以前的经历,唐以全告诉记者,在他专心从事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也发生过一段小插曲,那时的他贩过粮、卖过果……看到别人做生意赚了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也“跟风”走上了做生意的道路。但因从商经验不足,最终落得个血本无归的下场,于是又重新回归到了农业种植上。

image.png

“生意场上的风险太多,而农民种地只要双手勤劳就饿不着!”从那时起唐以全便认准了种粮这条路,一头扎进田地发展粮油种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种植上,搜集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一有空就拿起书本开始学习,越学越觉得这其中的道道不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基本掌握了一些种植技能,后来他又开始钻研粮食烘干和储存方面的内容。唐以全认为,不仅要种得好、管得好,收成后还要烘干储存好,哪一个环节落下了,都可能造成不小的损失。

经过多年实践,唐以全探索出一整套适合仙鹤当地气候和地质条件的耕作种植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正是在他的辛勤付出下,2011年,唐以全家庭农场粮食产量达到平均亩产800余斤,粮食总产量80余万斤,作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受到国务院表彰。

image.png

荣誉放在身后 肩扛责任担当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动大家富了才是富。”唐以全是这样说的,同样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有村民向他请教粮油种植方面的知识,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一进行详细解答,被亲切地称呼为“粮王”,是大家公认的“田专家”“土状元”。自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表彰后,唐以全更是名声大噪,十里八村乃至其它区县的种植户纷纷上门求教,原本门可罗雀的帽儿山,一夜之间门庭若市。

同年,唐以全被柏林社区广大居民高票推选为社区主任。“国家给予的荣誉、党员的身份以及群众的认可,对我来说是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我学历不高,懂的也不多,担任社区主任期间,我更多的是带领大家发展粮油种植增收、致富!”唐以全感慨道,在担任社区主任的三年里,他走遍了柏林社区的每个角落。每天奔走在各家各户的田间地头,从粮油选种、播种、施肥、打药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自费开办“农家课堂”,为村民提供专业种养殖技术集中培训。在唐以全用心、用情,全心全意的帮助下,培育出50亩以上粮食规模种植大户16户,社区种粮户实现增收近10%,并解决了当地50余名群众就业务工问题,帮扶3名群众实现脱贫。2013年被评为“游仙区第四届劳动模范”,2016年被评为“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唐以全虽然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但是每当社区居民遇到农业种植方面的难题时,他总是被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人,也是在社区建设方面积极出钱、出力,不求回报的那个人。每到农忙时节他经常驾驶着自家的机器设备低价,甚至免费帮农户播种、施肥、收割;在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钱出力出机械。

image.png

两代人的接力 护好国人饭碗

有一种传承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白驹过隙,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蓦然回首,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立志要让村里人都吃饱饭,建一个“大农场”,在希望的田野上闯出一番天地的青年人,如今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皱纹密布的老头,但老人的梦想却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如今身体不如从前,但好在后继有人,我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他人和家乡建设上。” 唐以全口中所指的后继有人,是他的女儿和女婿。

2016年,唐以全将在外工作的女儿和女婿“诓骗”了回来。当时,大学毕业的女儿和女婿在大城市里工作,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益,是村里人都羡慕的都市白领。然而,唐以全却坚持让女儿和女婿回家务农,苦口婆心的劝说,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到科学化种植,再到全机械化耕种,在他的眼里,如今的农村、如今的农民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在唐以全的悉心指导下,夫妻二人对农场内大小事务逐渐全部了然于心,特别是女婿不仅拥有高学历,而且动手能力能别强,钟爱各类现代机械设备,也正是在他的建议下,农场购置了大量现代化机械设备。如今,唐以全的家庭农场拥有包括旋耕机、播种机、农用汽车、玉米收割机、无人机、值保机等各类机器设备共计十余台(架),基本实现了全机械耕种,农场年生产粮食量达1600吨,总收入达300余万元。

甜也好,苦也罢,正是因为对土地、对乡村有着一份无可比拟的爱,才会心心念念的全是庄稼,才会将一生实践得出的种植经验无偿与人共享。如今,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乡村越来越美,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越来越完善的机械化设备设施开进田野里,唐以全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国家的命脉,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像唐以全就这样朴实的农民,为了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保证国人的饭碗安全,历经半个世纪起早贪黑、扎根乡村,勤勤恳恳、挥洒血汗,方才保证了14亿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并实现了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从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重大转变。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