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聚焦《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安蓓 王雨萧 魏玉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体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说,全面小康的“全面”,既指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也指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还指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在成效上,全面小康就是要突出解决好短板弱项,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贫困现象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来的进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梯次推进
徐麟说,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贯穿于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体现了党对解决贫富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深化。
他指出,这三者相互联系、内在一致,都体现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体现了党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三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都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都强调“一个也不能少”。三者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三者都必须以发展为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要靠奋斗凝聚力量。
宁吉喆说,“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经济、辛勤劳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业农村仍是薄弱环节。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通过产业振兴、扩大就业、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增收入。
全面小康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带来机遇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贡献。
宁吉喆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2020年又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从2006年起,中国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宁吉喆说,从总体上看,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仍然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规模还会继续扩大,消费升级的整体步伐不会放缓,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意愿日益释放的大势不会改变。”赵辰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