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吴平 文/图
米易县新山傈僳乡新山村是省级贫困村,典型的农业村。在脱贫攻坚中,它一不规模化发展,二不走机械化道路,三不除虫除草,而是打造观赏为主的梯田景观。1月24日,在新山村广场,该村第一书记沈杰向记者介绍了其中奥妙——他们要种颜值最高的水稻田。
生态高山米好吃难增收
新山村海拔1700-2950米,有四川省境内最大的傈僳梯田,天光云影,不输云南元阳。然而水稻终究没能靠“颜值”卖钱,村民大部分留着自己吃,或成为牲畜饲料。
村民贺草长说,每亩稻谷产量800斤-1000斤,加工成大米就剩500斤-600斤。由于生长周期比普通水稻长2-3个月,营养物质的积累更加充分,口感更好。但由于欠缺销售渠道,每斤大米卖2元-3元,再除去自己吃的,几乎挣不到钱。
资料图片
后来一些村民对梯田进行改造,田改土种上芋头、笋尖。“芋头每亩有4000元-5000元收入,笋尖随行就市,今年价格低一些,1.1元/斤,但也有2000元-3000元收入,都比种水稻好得多。”贺草长说。
但受限于地形,田土加起来仅1000亩,没有扩面的可能,也就是说耕地的增收潜力就此打住了。新山村第一书记沈杰介绍,全村474户近2000名村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脱贫奔康是不够的。
水改旱,天光云影的梯田美景也不见了,甚是可惜。为何不靠宝贵的资源禀赋吃旅游饭呢?新山乡副乡长王正玉说,他们开始鼓励村民把土改回田。
高颜值水田农旅做融合
“一开始阻力比较大,谁愿意掏出口袋里的钱去换看不到的未来?”贺草长说。
为此,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公司和约德旅游专合社,米易云上梯田文化旅游开发公司为主体,对全村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做统筹部署和营销策划。
“以梯田为主要资源,出资入股专业合作社,参与利润分配。”王正玉介绍,梯田一亩为一股,无梯田的劳动力一人为一股,共计796股;此外社员可以通过专合社组织的特色民族歌舞表演、非遗展示、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形式获得直接收入。
“为让村民吃下定心丸,对于流转的土地,提前支付了1200元/亩的租金,如果村民自愿进行田间管理,租金则为1800元。”贺草长说。
“为了打造梯田水田美景,我们种植了五彩水稻,既是高端食品,又是观赏水稻。”沈杰说,此外附近还有万亩杜鹃、龙肘日出等盛景,以及斑鸠跳舞、手工刺绣、手工纺织、“约德节”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杰介绍高山大米
如今,新山村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阿考广场、观景平台、停车场、游客栈道、新山村旅游村寨和傈僳文化展示厅。截至2017年10月,全村已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0余万元。
“我们为高山大米申请了商标,下一步还将申请有机产品。加工仍旧沿用传统的打米机,谷壳去掉之后,没有多余的打磨抛光,不使用增白添加剂,满足了消费人群对健康、生态大米的需求。”沈杰说,今年首次收购1万斤大米,使用统一商标、统一包装出售,5斤装的30元。作为旅游特色产品已卖出近3000斤。春节前后游客高峰期,预计会供不应求。
米易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突破400万人次,旅游带动村民人均增收400多元。新山村一亩水稻两种“吃法”,针对自己特点,扬长避短,打造小而美的农旅结合精品农业,也是村民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寻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尝试,有利于村民持续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