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企业混收混储 加工企业限量收购 零售市场少有出现
产量
省农业厅数据显示,我省水稻常年生产面积在3000万亩左右,2017年我省发展了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840万亩。
出路
去年四川优质稻的 市 场 收 购 价 为1.4-1.55元/斤,综合全省来看,优质稻约有95%被加工成了大米出售。
问题
稻谷混收混储现象普遍,区域品牌不响亮,销售渠道不畅,四川零售市场仍然是外来大米的天下,本土优质稻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大规模进入零售终端。
目标
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省三级以上优 质 稻 面 积 达 到2400万亩,并将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优质稻米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樊邦平
去年我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首次大规模发展了1840万亩优质稻,岁末年初,这批优质稻应该颗粒归仓,成为成品大米,登上消费者餐桌。
但近日记者走访调查却发现,受流通渠道和品牌不响等因素制约,我省首次大规模种植的优质稻在遭遇了国有收储企业难收、粮油加工企业限量收购后,并未以显著的标识进入零售市场、被消费者所熟知。
那么未能进入零售市场的优质稻去哪儿了呢?
市场调查
零售市场中鲜有川产优质稻
“东北珍珠米、泰国香米、日本优质米……我们有十余个优质大米品牌,但没有四川大米。”1月21日,在成都市春熙路某知名超市,销售代表告诉记者,该超市销售的大米单价从1.95元/斤到47元/斤不等,产地分别来自泰国、日本和我国东北等地,消费者口碑都不错。与知名超市鲜有川米不同,在普通超市,还是能发现川米的踪迹。当日,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一家红旗连锁超市门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店销售了10余种包装大米,其中四川产的占到1/3,且都是优质稻,不过销量却不高。
省农业厅数据显示,我省水稻常年生产面积在3000万亩左右,2017年我省发展了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840万亩,秋收后,这批稻谷的流向却没有详细统计。
去年9月28日,我省启动了2017年中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国标三等为标准品,承担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的收储库点向农民收购的到库价为每公斤2.72元,比2016年的最低收购价下调0.04元。
由于国有粮食收购机构执行最低价收购政策,并没有对不同质量的稻谷进行分类收购,所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收购总量中,便少有关于优质稻的统计。
“在农村,种粮大户的稻谷是自己销售,散户的稻谷则卖给粮贩子,再由粮贩子卖给收购企业。我们这里的粮贩子几乎没有对水稻进行分类收购,普通稻和优质稻大多混收,所以现实中,也有很多优质稻混入了普通稻进入了粮库,在收购流通环节,优质稻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隆昌市圣灯镇三台村种粮大户刘小龙告诉记者。
“国家托市收购政策旨在兜底农民的种粮利益,我们去年也是严格执行这一政策,只要达到收购标准,无论是什么品质的稻谷,我们都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至于入库稻谷的质量,我们并没有做过专门分类和统计。”中储粮成都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去年四川优质稻的市场收购价为1.4-1.55元/斤,高于国有收储企业的收购价格,综合全省来看,优质稻约有95%被加工成了大米出售。”省粮食局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去粮农或粮贩子混合销售的情况,由于价格等原因,去年优质稻的主要收购方为粮油加工类企业,无加工业务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几乎没有收购优质稻。
资料图片
深入追访
四川优质稻主要走大宗消费渠道
调查线索显示,去年四川的优质稻一部分被混收混储进了粮食收储企业,另一部分则以较高的价格流入了粮油加工类企业,但为何零售市场上却鲜有踪迹呢?
“去年秋收时节,我们以每斤高于普通杂交稻几分钱的价格,收购了四川优质稻3千吨,后来加工成成品大米,以2.4-2.6元/斤的价格销售,但我们主要走大宗消费渠道,以学校、单位食堂为主,因品牌和渠道等原因,我们未能进入零售市场和超市。”1月22日,川粮米业公司销售经理侯西涛告诉记者,为了响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四川优质粮食工程的号召,2017年该公司开始做四川本土优质稻的收购和加工,去年秋收时节,该公司收购的川产优质稻约占同期总收购量的1/5。
“但四川的零售市场仍然是外来大米的天下,本土优质稻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大规模进入零售终端。”侯西涛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大米市场中,本土加工企业大多积极响应号召,收购优质稻,但大家大多通过批发渠道销售,所以在零售市场上很少见到四川产优质稻的影子。
“为满足我们‘福临门’大米品牌的需要,去年9月,我们以1.42元/斤的价格在川收购了优质稻,如今基本上已加工成大米,流入市场。”中粮成都分公司粮食收购员梅永波告诉记者,去年公司收购了4万吨稻谷,优质稻占70%,但公司是以销定收,所以严控收购量,不敢随意扩大。
“2017年我种植了800亩川优6203优质稻,收了350吨稻谷,其中200吨以1.38元/斤的价格卖给了大米加工厂,剩余的150吨稻谷被加工成了大米,贴上了自己的‘丽香隆’品牌,就地批发销售,没想到比卖谷子每亩可多赚400元。今年我要继续种植川优6203优质稻,面积要扩大到900亩,并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绿色生态种植,将优质稻加工成优质米,就近卖到城里去。”刘小龙认为,虽然整个川米的区域品牌不响亮,但种粮大户可以就地生产加工大米,让优质大米的消费实现本土化,不用考虑外面的大市场。
业界建言
挖掘川米卖点让优质稻走进大众视野
事实上,面对下游企业的收购紧缩,种植优质稻的大户们纷纷自寻出路,创品牌、拓展销路,这也成为去年蜀乡的一个独特现象。
广汉市粮食局副局长燕先知告诉记者,在广汉,种粮大户自己加工大米,创建品牌,就地销售已成为一股潮流。
“我们的优质稻在品质上和外地水稻相当,但为何还是难以走进大众消费者餐桌,无法在零售市场上站稳脚跟,关键还是品牌和渠道。”侯西涛认为,四川优质稻要推广,还必须在众多的品牌大米中找到 “卖点”,川粮企业年销售大米2万余吨,是本土粮食企业的佼佼者,该企业准备从安全和新鲜方面来着手,例如在丰收时节,将大米低温保存起来,到来年再拿出来卖,这样可以比外来大米更为新鲜。
“我省的优质稻发展面临着四大难题:一是推广数量多,优质品种少,大众化的品种多,消费者接受的品种少;二是集中连片发展面积小,种植总量多,但经营规模小;三是重品种轻栽培,重产前产中管理、轻晾晒运输保藏;四是稻强米弱,加工能力强,品牌效应弱,市场竞争弱。”省农业厅粮油处负责人表示,面对优质稻的发展难题,我省将重点以优化区域布局为前提,加快调整品种品质结构;以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为依托,夯实优质稻产业发展基础;以完善多方合作机制为重点,搭建全产业链发展平台;以宣传引导和创新营销为着力点,提高川米知名度。
为助力四川大米提档升级,去年我省时隔十一年后重新启动了“稻香杯”评选,并选出了23个优质稻米品种。我省已明确,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省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2400万亩,其中二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1000万亩,未来我省将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优质稻米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省财政厅与省粮食局2017年在崇州等5个县市区,7个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启动了中国好粮油四川示范行动,力争在2019年示范县优质稻种植收益提高20%以上,优质品率提升30%以上。”省粮食局产业处负责人告诉记者道。
记者手记
让优质川米接受市场检验
日前,省农业厅发布了《2018年全省农业工作要点》,提出今年我省将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粮食,大力推广优质稻米品种,全省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900万亩。
我省水稻常年生产面积在3000万亩左右,目前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一半,如何让优质稻发挥其导向作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案需要从市场上着手。
市场是挑剔的,但也是真实的,市场的接受与否,是产品能否长期存活的风向标。
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最后还应回归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并不断完善和调整,唯有如此,才能让改革更彻底,更充分和更持久。
从市场的反馈情况来看,四川大米优质工程还需要临门一脚,那就是品牌的拓展和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