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洪霞 特约通讯员 周汉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8月31日,走进南充市高坪区的新农村,笔者真切感受到了老乡们的幸福感。
“懒汉”致富年入10万余元
“政策给力,干部帮忙,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笔者见到高坪区阙家镇红果社区村民苏小平时,他抚摸着羊棚里吃得正欢的羊,情不自禁地感慨。
苏小平曾是当地有名的“懒汉”。“当时的想法是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得过且过。现在想来,有点不好意思。”苏小平说。
如何让“懒汉”不懒?当地镇村干部多次上门与他谈心,积极为他争取政策,苏小平获得了10万元补贴,购买了种羊,建起了80平方米的独立羊棚。一次次谈心,敲开了苏小平的心门,一项项举措,让他重拾了致富的信心。
2020年,苏小平纯收入达10万余元。谈到未来的生活,苏小平信心十足,“今后我要加油干,我相信一年会比一年好。”
身残志坚致富信心足
石圭镇华荣村村民刘先锋由于上肢残疾,过去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以前收入主要靠种地,一年除了够自己吃外,基本没得什么钱。”刘先锋回忆说。
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刘先锋被列为帮扶对象。帮扶干部鼓励他参加免费技术培训,通过发展种植养殖来摆脱贫困。学到了技术,脱贫就有了底气。刘先锋选择养殖肉鸽,从散养到小规模养殖,他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还被评为村里的脱贫光荣户。
“肉鸽肉多,营养又高,养殖也轻松。”看着鸽舍里上下扑腾的鸽子,刘先锋心里美滋滋的。他说,今年养了100多羽肉鸽,加上鸡鸭等其他家禽,大概可以收入上万元。
变身新农人收入节节高
“来,快尝尝我们这儿产的梨子,汁水多又甜,吃了你肯定还想吃。”会龙镇打铁坳村村民杨秀兴热情招呼着笔者。杨秀兴家里有3亩梨园,这不仅让他摘掉了“贫困帽”,还走上了致富路。“梨子品质好,价格高,去年收入上万元!今年应该比去年更多。”杨秀兴信心满满。
作为世代种田的“老把式”,怎么舍得把全部土地拿来种梨?杨秀兴说,政策扶持让他坚定信心发展产业,当一个“新农人”。在打铁坳村搞产业,种苗免费领取、技术免费培训、销售全部包完……
杨秀兴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头在自家地里种了200余株梨树。为了掌握技术,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向果树管理老师请教梨园管理技术 。2000元 、5000元 、10000元……杨秀兴的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
“低风险,稳收入,只要肯干,哪有不致富的道理!”在打铁坳村,通过产业致富的不只是杨秀兴一家。全村170余户村民依靠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在梨园里持续增收,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