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农闲时,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总能看到一个老婆婆,背着个大背篓,在村子里左转转、右看看,仿佛在寻找什么。她的背篓里可不是什么农具,而是画笔、画板,左顾右盼也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写生”。
老奶奶名叫赵柏诗,1949年生,是土生土长的黄桷桥村人,这辈子也没出过村几次,为什么会迷上画画呢?她的画作里都有什么内容,谁会是她的“模特”?作画又是为了什么?
酷爱作画的赵柏诗老人。
满墙画作记录家乡
8月18日,记者到赵柏诗的家里采访,一进门就被堂屋里满墙的彩画吸引。她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然后又去卧室里拿出一叠画来。
“一天画一张,有时画两张,画多得很,你们看不完。”她笑着抽出其中一张递给记者,“这张是荷花,是前两天到池塘里摘回来照着样子画的。”
记者发现,赵奶奶画的几乎都是本村的景点:民房、村道、绿水、青山、池塘……绿色也是她用得最多的颜色,家门口种的月季,鱼塘里的荷花,种满水果的农田,全都是她的“模特”。
黄桷桥过去是贫困村,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全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村委会搬进了办公楼,引进业主发展了柑橘产业园。为了推动乡村旅游,游步道、拱桥、游客接待中心也拔地而起,游客逐渐多起来。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脱贫攻坚带来的这些变化被赵奶奶观察到,她用画笔和画纸一一记录了下来,成了全村脱贫攻坚的见证。
“这是山上的游步道,这是办公大楼,没想到我这个新人都能看出来。”今年7月才到村的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刘丹,入户时一眼就看出了画中的标志性建筑——这也是对赵奶奶画作的肯定。
赵奶奶作画过程很简单:先用铅笔勾勒轮廓,再用彩笔上色。在画里,赵奶奶肆意挥洒自己的想象。
一次,她站在高处仔细观察,回家后用一天时间把村民小组近一半的各式民房都凑进一幅画里,左邻右舍都能从这幅画里找到自己的家。
“2015 年左右才开始画画,画里的景点也全是实景,没有一点虚假,有时候为了把握好外形,要在旁边蹲半天。”日复一日,赵奶奶的技艺也在不断改进,但已经70多岁的她愈发感觉外出写生力不从心。两年前她一咬牙花2000多元买了个智能手机,将照片拍摄回来后照着画。
画画陶冶情操
赵柏诗老人年届七旬,大字也不认识几个,是个妥妥的农民,她的想法和做派,在村子里绝对算得上是另类,她的年纪也大了,为啥能够坚持下来呢?
赵奶奶坦言,小时候看到父亲画墨画,非常羡慕,可惜长大后天天干农活,也没有机会学画画。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总想实现儿时的梦想。
除了本人的热爱,家人的支持也是赵奶奶最大的动力。赵奶奶和老伴罗荣安很重视教育,他们的三个子女中走出了两个大学生,现在大孙子也在成都读大学。为了支持奶奶作画,大孙子特地从城里买来画纸、画板和画笔。
“开心就好!儿子、女儿、媳妇、女婿,看了画都夸她画得好。”老伴罗荣安是个“宠妻狂魔”,将她的画贴满墙壁,凡家里有客人到来,定会被这些画吸引。
一家人的支持,给赵奶奶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画家梦”。“老伴没有经过画画的系统训练,纯粹因为个人爱好。当然,画画本身也有很多好处,能让心静下来,如果心不静就画不出来。因为画画要外出写生,要经常走动,还能锻炼身体!”罗荣安惊喜地发现,以前老伴爱唠叨,两人拌嘴的时候多,现在老伴话少了,两人吵架也少了。
谈及是否愿意出售,赵奶奶表示,这些画不是专业的画作,属于个人爱好,一般不会出售,将留在家里供大伙儿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