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8月8日,天气炎热。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松林村600余亩茶山上,已经收获了两季的茶树又吐出嫩绿的秋梢芽,洋溢着勃勃生机。
“再过二十来天,等这些新长出的秋芽叶子长到3厘米长时,我们就将用采茶机进行统一采收了。到时商贩来地头收购秋茶,每斤都要卖上1块钱呢。现在种茶一年仅夏秋两季茶,每亩就要增收2000多元。”松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刚欣喜地介绍说。
残次林披上绿装
松林村是纳溪区最偏远的乡村之一,这里竹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一直以来,山上都是竹木“唱主角”,但这些年随着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竹林缺少管护,很多山林竹木相继枯萎,变成了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残次林。
2016年8月,面对全村近1000亩的残次林地,松林村在纳溪区茶叶站技术人员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对松林村光照、雨水、温差、土壤等进行全面检测后,确定这些残次林地极适宜发展茶叶种植。于是,当年秋天,松林村集体资产公司就以每亩200元的租金,向村民流转残次林地600余亩。经过3个月的改造后,这些残次林全部引种了福选9号等特早茶,让昔日的残次林地一举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茶园。
每亩收入3000元
“有了采茶机帮忙,现在夏秋两季茶叶都能卖钱了。两季下来,每亩可以采收3000斤,按每斤1元的收购价计算,可以卖上3000元。”王小刚介绍说。
以前在纳溪区的茶叶种植区,无论是村民个体还是公司种茶,每年明前茶采收后,对长势葱郁的夏茶秋茶,几乎都视而不见任其长成老叶,等着冬季再修剪。“茶叶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前些年之所以只采明前茶而不采收夏茶和秋茶,是因为夏秋茶叶收购价非常低,商贩进茶园收购价基本上就是1元/斤,一个人一天只能采摘100斤左右,但人工采摘费用就得0.8元/斤,还得管三餐饭,细算下来茶园业主不赚还得倒贴。”王小刚说,与其亏本采收,还不如任其疯长到冬季修剪。
“虽然采收夏秋茶叶要亏本,但看着可以换钱的茶叶只能长成老叶子当柴烧,心里还是感到惋惜。”王小刚说。但这几年不同了,单人和双人采茶机的问世,为夏秋茶的采收带来了变革。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采茶机,操作都非常简单,几乎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通过简单培训之后便可以单独进行操作。
“有了采茶机,采摘夏秋茶就有账可算了。”王小刚说,一台单人采茶机只需 2个人配合就行,一个负责使用机器,一个负责接装茶叶。他算了一笔账,一台采茶机一天8小时下来至少可采茶叶1000斤,相当于10个工人的采茶量;每斤茶叶目前的收购价是1元/斤,可实现收入1000元,而2个人工和烧油成本算下来每斤只需 3角钱,实际一天的收入就有700元。而夏秋茶从5月至9月底,1亩茶园可以采收4—5茬,可采收茶叶3000斤,除去机器和人工的采收成本900元,实际每亩有2100元的纯收入。“全村600余亩茶园,靠着采收夏秋茶,就可实现增收126万元。”王小刚说,不仅增收,用机器采茶还较好地克服了劳力缺乏的问题,夏茶和秋茶采摘季,正是水稻等粮食作物管护和秋收大忙的时候,劳动力严重不足,通过机采,省工省劳又省钱,真是“一机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