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布局生物育种新赛道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1-08-12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徐婷)放眼全球,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目前,我国一些领域育种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为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应对国际种业科技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中再次强调,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作为国家首批布局的5个国家级种业园区之一的天府现代种业园,亟需聚焦国家战略谋划未来赛道,引进整合国内外种业研究先进技术,推动种业技术和重大产品研发转化,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率先在西南地区形成种业科技高地,逐步成为全国种业科技聚集地和创新地,既能助力提升四川种业科技实力,也能为国家赢得全球农业科技特别是种业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强的竞争力贡献力量。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种业形势以及种业研发、生产、经营的深刻变化,园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科研力量不强、企业集聚不够、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瞄准未来新赛道,系统谋划新兴产业是园区弯道超车和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

天府现代种业园立足种业细分领域,聚焦“科技”引领,瞄准可能成为未来赛道的生物育种赛道,拟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和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四家单位共同筹建作物种业共性研发平台--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将立足于我国、特别是我省粮食可持续安全保障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技术和物质支持。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一是对农作物基因资源进行发掘、遗传评价和重要调控性状基因的分离、鉴定和遗传机理解析;二是对农作物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开发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生物信息数据库和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体系;三是定向改良创制我省及西南地区的育种骨干亲本,为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供材料支撑。

依托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的资源优势,以及天府现代种业园的平台优势,研发平台将形成的并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不仅与我国尤其是我省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密切相关,而且处于学科发展前沿。通过对我省农作物基因资源的系统研究,构建从资源挖掘、创新、应用,到新品种培育的理论、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材料和作物新品种,将为我省“打好种业翻身仗”和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积极贡献。目前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正加速建设中,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正在进行积极筹备。

重大共性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是世界科技强国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彰显世界大国形象与科技强国地位的重要标志。随着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为核心的前沿农业生物技术的兴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国际跨国公司加强高通量、大型化、规模化、自动化的重大共性平台和科学大装置建设,譬如在生物育种领域相继建立了专业化遗传转化体系,高通量表型组和人工智能决策等技术平台,以确保其在全球生物产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政策层面包括法律法规不完善、产业化政策不配套和体制机制不适应等;在技术层面包括原始创新薄弱、关键技术缺乏和创新链条脱节等;在产业化环境方面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科学普及有待加强和生物伦理管理缺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设立国家专项基金,长期稳定支持园区平台建设运营,包括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发掘出一批优异种质和基因,构建基础基因数据库等基础研究工作;推动种质资源和成熟技术成果高效地向企业转移,更好服务于企业的商业化研发。

二是建议尽快修订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基因和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抓手,系统设计与整体布局知识产权保护的全球化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新机制,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确保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可控,“中国碗装中国粮”。

三是建议深入开展种业体制改革,推行“科企脱钩”,尽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商业化育种体系,破除科研人员体制障碍,为共性科研平台建成提供人才保障和成果转化机制。

四是建议加强农业科技伦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和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生物育种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的伦理审查制度。

五是实施种业强企战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定位。企业强则产业强,应当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 动种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 培育我国的种业巨头,集中高端人才、先进技术、 研发资源,使种业综合创新效率不断提升、附加值不断提高,避免“内卷式”无序竞争导致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种子研发的技术门槛,应合理加大对生物种业高科技初创公司在政策、融资、 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在一些生物种业技术方向抢占先机。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