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西南丘陵海拔45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地区,常年种植2000万亩左右水稻。8月初,大部分水稻正处于灌浆结实中后期,即将迎来收获。
但每年水稻收获前,这些地区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影响。在今年全国多地发生区域性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防洪减灾尤其值得重视。
水稻遭了洪水还有救吗?四川省农科院水稻专家徐富贤、任光俊为种植户们提出了建议。
损失超60%可割苗蓄留再生稻,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专家建议,各地应随时关注当地气象预报,做好防汛抗洪准备。在强降雨发生前后,加固田埂防止垮塌,做好稻田平水缺口,增强稻田蓄水能力,缓解强降雨对稻田的破坏力。同时,畅通各种排水沟渠,提高排水能力。此外,也要做好抽水机、燃油等物资准备,以便对重要物资进行抽水保护。
洪涝消退后,专家建议种植户要确定稻田被淹没和退水的准确时间,预测洪涝对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程度,并根据产量损失度决定救灾策略。专家认为,产量损失 60%是是否保留头季稻的指标。
当产量损失在60%以下,保留头季稻,加强田间管理,可获得每亩300公斤左右产量。
若产量损失在60%以上则立即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其产量仍然有望超过400公斤。
若淹没时间过长,不仅头季稻绝收,再生芽死亡率也较高,立即改种秋作。
因“田”制宜实施减损技术,保证稻田有产
如何保留头季稻?专家建议,重要措施之一是在退水过程中用竹杆洗苗,若夜间退水未及时洗苗,可以在叶面喷清水,尽可能洗去上部三片叶上附着的污泥,提高叶片光合效率,这种做法比未洗苗的增产5%以上。
由于此时田间湿度大且伴随高温,水稻纹枯病普遍较重,开花时遇强降雨或连绵阴雨,将对后期籽粒灌浆结实有较大影响。专家建议,天气转晴后,要及时防治纹枯病。
对头季稻产量损失重或基本绝收的稻田,可蓄留洪水再生稻。孕穗期淹2-3天、齐穗期淹1-3天的洪水再生稻产量均可达每亩400公斤以上。
具体如何判断是否可以续留再生稻呢?专家告诉记者,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稻田就可以续留再生稻:一是孕穗期被洪水淹没30小时以上,剥开稻穗呈水浸状、黄褐色,穗开始腐烂发臭的田块;二是处于抽穗开花期被洪水淹没48小时以上,日晒后稻穗和叶干枯,根、茎和再生芽生长基本正常的田块;三是洪水退后第5天,倒2、3、4节位有80%再生芽明显伸长的田块。
洪水后续留再生稻,管理上有什么技巧
专家表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施发苗肥。确定蓄留洪水再生稻的田块,割苗前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以护根促芽,为再生稻高产奠定基础。
其次,要及时割苗。割苗时期以洪水退后3-5天为宜,割苗时应低留稻桩,利于再生稻高产。割苗后将稻草就近均匀平铺于杂交中稻植株行间,既可通过稻草还田增加有机肥,又能为洪灾后自救赢得宝贵时间。
最后,要加强管理。割苗后至收割期,应注意水分管理。稻田保持浅水层或湿润状态,促进头季稻根系的恢复与生长。待洪水退后,进行外源激素调控。如美洲星、长精、多效唑等,有显著增产效果。
同时,应注意防治病虫。根据当地植保部门对稻田病虫的监测结果,以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为重点防治对象,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的农药,进行防治和施药,遇降雨等影响防效天气时,应及时补治,为再生稻高产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