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特约通讯员 温选鹏
7月29日,金色的阳光透过绿色的树桠,洒在张雄的脸上。近段时间,他家果园人流如织,订货的、体验采摘的……前后不到一个月,园里的100多亩葡萄都有了“着落”。张雄是眉山市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村民,也是一个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曾经的他,在北京的一家公司从事IT研发,年收入数十万元,而今的他,回乡带着家里人一起种果,果园年产值达300多万元。
资料图片:张雄正在对葡萄进行精细化管理
多方支持
他种下“致富果”
2009年,因为看好家乡发展,23岁的张雄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回乡种植葡萄。踌躇满志的他,流转了20亩果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回乡后不久,他便遭遇了一场车祸。
“膝盖粉碎性骨折,后又查出了严重的胸腔积液。”这场意外让张雄花光了积蓄,还欠下40多万元的债务,他当时的妻子也因为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选择了离开。接二连三的打击,曾一度让他灰心丧气,“或许离开,是最好的选择,我当时真的这么想过。”他说,最难捱的时候,他曾经打算将葡萄园盘出去,然后外出务工。这时,村党支部找到了他。
“村里希望我能留下来,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好好发展产业。”果园村为张雄提供了多重帮扶。没技术,村里组织他参加农技培训,为他找来两名师傅,手把手教种植和管理;没资金,村里又帮助他申请创业贷款;抗风险,村里介绍他申请特色农业保险;看病负担重,村里找来帮扶单位,为他减免医药费……
张雄重燃了创业信心,开始一门心思扑在了葡萄种植和管理上。通过努力学习种植技术,他的葡萄园渐渐走上了正轨。2015年,他种葡萄收入20多万元,终于可以将所有贷款还清了。而今的张雄已经再婚生子,他和妻子、父母一起经营着他们的家庭农场。
不忘感恩
他带领大家一起种果
张雄所在的果园村,地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多。
而这得益于产业的良性发展。背靠好的政策环境,以“种中国最好的水果”为目标,果园村发展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葡萄产业。致富后的张雄,没有忘记感恩。如今,他已经成为果园村产业联合党支部书记。产业联合党支部涵盖了家庭农场联盟党支部、回乡创业优秀人才党支部、综合服务党支部等6个党支部,专门负责为村里其他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规划。
除了种好自家的果,张雄的身影还常常出现在农民夜校课堂上,其他村民的果园里,他带头试种新品种,又在技术上倾囊相授;他每年牵头开展10余次培训,印发几千份技术资料;他主动联系5户贫困户,带领大家脱贫奔康。
如今,果园村葡萄种植规模户已占整个示范园区一半以上。“不论是村里大家的发展,还是我小家的变化,都源于党的好政策。”张雄说,自己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下一步,他还打算进一步完善果园的基础设施,继续带领村民发展高品质葡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