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纯银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各市(州)推荐情况,严格按照遴选标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好中选优的原则,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遴选推荐工作,拟确定10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近几年来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且成为地方致富、百姓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9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去年疫情缓解后,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需求增加,乡村旅游更是凭借乡村和田园的天然疗愈性等因素率先复苏。
然而,近期有媒体报道,看似“自然生态”的乡村旅游项目背后,生态隐忧不少。所谓生态旅游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历史。它不但不会破坏自然,而且还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但当前国内有不少地方打着“乡村生态旅游”的旗帜,正沿着与此相反的方向行进。不少“生态景区”内大兴土木,道路动辄修建四车道、六车道,还美其名曰“考虑游客便利性”。除了大规模地建造酒店外,卡拉OK、洗脚屋这些听起来很不“生态”的旅游设施,也出现在很多打着“乡村生态旅游”名义的景区。难怪有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国内的乡村生态旅游还处在概念炒作阶段,并非真正的乡村生态游,甚至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每到旅游高峰,生态旅游线路往往成为生态破坏的重灾区:人如潮涌,垃圾遍地,植被受破坏,动物被惊散……
原生态不是不可以改变,不是不可以开发利用,但首先要尊重科学。也就是说,什么地方适宜发展什么样的植被,哪些人类活动会促进而不是阻碍生态的恢复,都是很有讲究的。而真正的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乡村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地方政府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
期待各地能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乡村生态旅游核心内容,真正让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别让乡村生态旅游区沦为“生态隐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