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记者 薛维睿)7月初的一天,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机电学院一办公室里,农机系教授吕小荣紧盯电脑屏幕,监控着远在南部县的一块大豆田。“第一时间掌握前方‘新鲜’的数据,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整相关参数,让试验更加合理。”吕小荣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四川省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650万亩,且大都在丘陵地区。如何扎实推进大豆全程机械化播种进程、并科学进行田间管理,吕小荣牵头的四川省豆类杂粮创新—豆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团队尝试着让农业机具成为农民们的最佳“帮手”。
目前,团队研发的“新农具”已在四川成都、眉山、南充、仁寿等地进行推广,超过1000亩丘区农田已在适用该项播种技术,明年将进行更大面积推广。
调整机械适应农田条件
“机播大豆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豆子前期出苗快而且很整齐。”7月13日,研究团队成员韩丹丹博士来到南部县益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翻看着一个月前记录的出苗量,对应着查看大豆生长状况。
四川大豆种植区大部分都处于丘陵地区,“田块小、坡地多、深浅不一、土壤黏度大……导致全程机械化程度低,因此,之前四川全省几乎没有人使用大豆播种机。”韩丹丹介绍,不进行农田改造或调整播种机械,不仅会造成出苗质量不高,同时对机械还有损伤。
“首先是设计排种盘。”经过反复试验,该团队设计的四行机排种盘能够满足一穴播下2-4粒大豆种子,播种的穴距为8-12厘米,行距约60厘米。“在这些参数下,田间作业效果稳定,出苗率能够达到理想状态。”韩丹丹说,团队研发的种肥一体导种管能够实现种子和肥料同时“输出”,并且机械起伏度能随农田条件变化而变化,让土壤覆盖种子的深度基本保持一致,大大提升了播种效率。
推广更多新技术助增产
“现在农业生产运用了大量的科技设备助力,通过无人机播种、喷雾也越来越常见。”7月15日,四川农大雅安农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无人机喷药试验,加水、操作、采样、记录……大家配合默契。“此次试验内容主要是运用静电吸附水滴的原理,就好比在一粒粒水滴药剂外用静电形成一圈‘保护层’,让施药效果更好。”
在种植大豆的田地里,通常还会套作其他作物,比如玉米、小麦等。“无人机喷雾无疑会提高效率。”吕小荣说,通过静电吸附水滴的原理,让药剂能够快速准确喷施在大豆上,提高药效。
“在这个过程中,静电喷雾装置、喷头、喷洒效果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吕小荣坦言,研发全新的农业机械辅助农业生产,有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深入推进,也是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