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
7月9日,射洪市潼射镇板桥村吴家沟,水田里的秧苗都已经长高长绿了,远远望去恍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以前这一沟水田撂荒很多,杂草丛生,今年30多亩水田拓荒复耕后栽上了秧苗,现在长势良好!”正在渠边放水入田的村党支部书记贾斌说。
近年来,射洪市扎实开展撂荒地综合治理,2020年撂荒地复耕面积达3.3万亩,今年1-6月已有1.68万亩撂荒地重焕生机。
资料图片
政策好给予各项整治奖励
今年4月中旬,金华镇西山坪村,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撂荒地里不停忙碌着,整治完成后,连片耕地将流转给专合社种植蔬菜、水果。“今年市里给我镇整治任务是1200亩,但由于政策很到位,我们计划整治2300亩。”金华镇镇长冯军说。
据了解,在遂宁出台450万元撂荒耕地整治奖励的基础上,今年射洪本级财政安排100万元,累加对撂荒地整治成绩显著镇实行以奖代补,对季节性撂荒发动农户主动复耕,连续2年以上撂荒停止发放地力保护补贴,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经营主体代耕,种粮面积达到30亩以上享受种粮大户补贴。对返乡留乡农民工利用撂荒地发展种植业的,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各镇也纷纷出台激励和约束政策鼓励复耕复种。比如,东岳镇一方面兑现“地力补贴+土地两年免租金”政策,另一方面,按照“1头牛=3头猪=30只鸡=1亩消纳地”计算公式,严格落实规模养殖企业配套消纳地政策,去年以来全镇复耕撂荒地4000亩。
服务好开展“订单式”指导
为了提高整治质量,射洪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五良”融合宜机化项目改造范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我只种了1亩地,家里其他地都撂荒了。现在农田改好了,我还承包了村里其他人的12亩地。”5月10日,看着收割机在自己的小麦地里破“浪”前进,瞿河镇牛心村种植户林凤祥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东岳镇观龙村,两辆收割机在麦田中来回穿梭。“这一片麦田有1000多亩,机械化收割不到 5 天就可以收完!”村党支部书记田铃铃介绍道。
为了解决耕种撂荒地的劳动力问题,射洪农事服务超市推广全程式、菜单式服务模式,助力撂荒地复耕,同时选派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技术指导。
机制好积极推广"N+农户”
“现在,啥子都不需要我们操心,全机械化作业,我们等着分红就是。”7月10日,观龙村村民何崇全乐呵呵地说。由于孩子外出务工,已年满60岁的何崇全已无力照看自家土地,2020年,他将3亩土地全部入股专业合作社,一年有近2000元的土地分红。
这样的分红,来源于观龙村的产联式合作模式。田铃铃介绍,他们在与专业合作社合作中,采取了“业主+农户+村集体”的利益分配模式,按照业主55%、农户35%、村集体10%的比例进行分红,这样业主的压力也减小了,农户参与的热情度也更高,更有利于撂荒地长远发展利用。
不仅如此,射洪还积极推广“N(业主、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事服务超市等)+农户”模式,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