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园区的管理人员检查调试好水肥一体机后,只需打开手机APP,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精准灌溉”。这是7月3日,记者在资阳市雁江区小院镇七贤坳村双柏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看到的情景。当天,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来到当地,对建设四川丘陵区现代农业园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指导。
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设施农业专家唐丽介绍,我省丘陵地区耕地面积约为6000万亩,而丘陵地区农业由于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等问题发展较为落后。因此,研究构建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园区技术创新模式示范具体措施,将园区打造成丘陵区果蔬轻简高效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样板,成为了打开丘陵区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钥匙。
唐丽(中)在向专家介绍园区建设情况。
基础建设
修路打通园区“生命线”
园区内,数条硬化道路连接起各个分散的小山地,数个摄像头立在田边。唐丽介绍道,丘陵山地因为地形起伏,为了采摘、运输、农机操作等生产方便,需要在道路规划和种植区规划方面下很大功夫,“其中,种植区要考虑坡度和种植行向,道路规划还需要考虑把每个种植区连接起来。”
“丘陵区现代农业建设与平原区相比难度更大。”唐丽坦言,地块小、坡度大、不适合机械化、灌溉精细化程度低等都是丘陵区农业发展的瓶颈,他们的团队之所以要在当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是要解决我省丘陵区发展的难点、痛点,摸索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为了解决道路的问题,园区新建了15条4.5米宽道路和9条2米宽作业道。“目前,园区90%的土地能够使用拖拉机、翻耕机、除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四川双柏树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勇告诉记者,结合园区地形地貌实际,省农科院园艺所的专家与公司一同规划设计了园区土地整理、产业道路体系和适合机械通行的沟渠等技术方案,用科学化规范化的设计保障园区的高质量长远发展。
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
科技引领
“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
在示范园区,400余亩坡地上的幼龄柑橘果树长势良好。园区管理人员张德拨开柑橘树下的地膜,柑橘树的“生命血脉”展现在面前,而一根根黑色的管道最后汇聚到示范园区一侧的控制室里。“这是‘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张德说。
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张泽锦介绍,在水肥灌溉方面,有些坡地太大,需要进行等高线布置滴灌管网,有些地方坡度较小,则采用压力补偿滴灌进行灌溉,不同滴灌设计的目的就是保证每株作物得到的肥水一致。此外,在滴灌方面由于有坡度,还需考虑不同种植地块灌溉管网的压力调整。“在平原区,该技术实施难度要低很多。”
“有了这项技术,一个人就能管理园区上百亩土地,非常简单、方便、快捷。”张德说,在施行水肥一体化之前,总用工量每天达到15至20个人,水肥一体化开展后,平均一天可以施500多亩地,而且只需一个人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
除了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该技术在生态上的效益同样引人关注。张泽锦告诉记者,该技术在减少用水、用工、农药化肥施用量上分别达到50%、70%、30%以上。
创新理念
资金、销售、培训关键在人
据省蔬菜创新团队顾问李跃建介绍,该示范园区由丘陵区现代农业园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打造,园区致力于探索把农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企业投资与农民土地股权相结合,把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探索丘区现代农业创新模式。
“我们探索创新的亮点之一便是经营模式的创新。”唐丽告诉记者,当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资阳市雁江区雨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租金收入每亩400元/年+每年产品收入5%分红,构建农民与园区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变股东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农户打工有工资收入,并分享到土地流转经营带来的增值收益。“这一模式极大地激励了农户的积极性。此外,园区吸收社会资本参股园区建设,按资本投资比例分红,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资金。”
目前园区已建成了160平方米专家工作站、培训室。“我们为农户制定了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培育模式。”资阳市雁江区雨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菊华告诉记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三个方面,从而帮助农民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省科技厅农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丘陵区域是我省重要的果蔬产区,在该地区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有着重要的作用,探寻以科技为主要支撑,特别是“智慧农业”的引入,对我省丘陵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