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崔前东 邓昌琴 王荣钢)近段时间,沐川县大楠镇李子村、高山村等地,优质的李子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进村收购,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7月的李子村,绿得耀眼。走进李子村3组,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紫红圆润的李子,一棵棵李子树硕果压枝,层层叠叠,鲜香诱人。果园里,数十名果农穿梭在浓密的果树下,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李子村
“摘满了就背起来哟,卖了都是现钱。”在李子村3组收购点,村民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忙着过称、挑选、装箱。忙碌的背后,意味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李子村的3000余亩优质李子,受到贵州、成都、宜宾等地水果收购商的青睐,8个收购点分布在全村,一车车李子从这里发往省内外,飞向大江南北。
“曾经的穷山坡,如今结出了‘致富果’!”望着满山青翠,李子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定芝感慨道。
采摘李子
近年来,曾经是贫困村的大楠镇李子村将水果、中药村、蔬菜等果蔬药种植作为生态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来抓,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看嘛,这种熟透了的‘半边红’,肉厚核小、口味甘甜。”见到笔者到来,正在采摘李子的3组村民周克文热情地递过一把李子。“以前这片地种农作物,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改种李子,一亩就有4000多元的收入。”周克文高兴地说。
“以前的李子村‘名不副实’,村里并没有大规模种植李子,只是个别村民在房前屋后少量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卖不起价钱。”随行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定芝深有感触。2003年,村里决定引种产量高、口感好的“半边红”李子,但大部分村民不愿意冒风险,于是党员干部率先带头示范,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李子产业,经过近十年的时间,从起初的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覆盖500多户种植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民看到李子“管钱”,纷纷加入到种李子的队伍中来。
村民正在分拣李子装箱
靠山吃山,勤劳致富,李子树变成摇钱树。“今年6月底开园,来自成都、宜宾、重庆等地的收购商纷纷上门采购,根据不同品质、颗粒大小,价格1至2元/斤不等,目前卖了300多吨。”刘定芝说,因种植管理技术提高,今年总产量上升,预计全村李子产量500多吨,产值在150万元以上,李子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李子”村。
“下一步,李子村还将立足自身特有的种植技术和资源优势,依托李子产业和‘笔架山’发展乡村旅游,形成‘远眺青山、近逛果园,春赏李花、夏品李果’的乡村特色旅游。”大楠镇党委书记任小平告诉笔者,在李子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培育乡村旅游,实现富民与强镇相统一,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围绕小李子做“大文章”,大楠镇以党建引领布局“产业大棋”。瞄准做精做优特色产业目标,以五月脆、蜂糖李、半边红李子为重点,规划打造以李子村、高山村、金盆村、禾加村、新场村为核心的5000亩李子产业基地,力争标准化基地达到3000亩,争创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小李子”做成增收致富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