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明 记者 侯东)回想起儿时的美味,陈定全最忘不了的是妈妈用新米熬煮的稀饭。“那浓郁的米香,远远就能闻到。”说到这儿,他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
陈定全是广元市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他的家乡王家镇是“王家贡米”的核心产区。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王家大米的好口感在民间广为称赞,被作为地方土特产向皇室进贡,“王家贡米”也因此而得名。
“王家贡米”虽好,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时代浪潮中,仍然一度面临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的难题,当地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一些稻田出现撂荒现象,“王家贡米”这块金字招牌也逐渐被尘封在历史之中。
转机出现在2009年前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愈发重视主食品质,不仅要吃得安全,还要吃得好吃得美,“王家贡米”的市场潜力逐渐被昭化区相关部门和当地企业重新认识,开始投入人力物力打造“王家贡米”品牌。
科技赋能 提升“王家贡米”品质
据悉,“王家贡米”作为昭化区传承悠久的地方特色产品,富含磷、钾、铁、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具有色泽晶莹、粒形整齐、口感舒适、清香回甜的特点。
同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也是造就“王家贡米”品质上乘的必要条件。昭化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了春迟、夏长、秋凉、冬冷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常年日照时数1389.1小时,日照百分率31%,太阳辐射总量平均91.67千卡/平方米,年均无霜期286天。
“王家贡米”虽好,但因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加之生长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让其抗稻瘟病能力弱,而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易引起大幅度减产。
去年1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全国征集特色品种,陈定全看到了改良“王家贡米”的机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将“王家贡米”一号、二号种子送到北京,该种子5月5日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顺利升空。
“如果要把‘王家贡米’抗性提高,通过人工选育配置种子,至少要五至六年。通过航天育种,可大大降低培育时间。”陈定全介绍,如今,从太空回来的“王家贡米”一号、二号已经开始第二轮试种。
把种子送上太空,只是“王家贡米”在品种选育、提升品质过程中的重要尝试之一。在“王家贡米”的试验田里,目前有300多个育种材料正在同时试验。经过试种成熟的“王家贡米”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
一田双收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稻米一直是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在平原地区,水稻种植已经实现机械化操作。而在昭化区,生产主要依靠大量的人力和繁琐的流程,这也让当地群众对传统的小农经济种植望而却步。
昭化区地质构造体系属米仓山、龙门山和盆北低山三大地貌交汇地带,大部份地区位于米仓山走廊以南,为典型的侵蚀台阶状中低山形。特殊的地质结构,让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入不了场。如何让闲置的土地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由此,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昭化大地逐步推开。
在稻渔综合种养这种模式下,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水稻为鱼提供生长的饲料,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既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可提高水稻品质。同时,通过建立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稻米的品质也得到提高。一方面是生态大米的好口碑,另一方面是鱼市场需求旺盛,真正实现了稻渔共生、增值增收,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的局面。
“我们公司在发展‘王家贡米’的同时,也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近200亩,目前贡米市场销售价格在26块钱一斤。”四川景思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何启勇介绍。
“普通的稻谷销售价格在1.2元左右,而稻鱼共养的有机稻价格在2.2元至2.5元之间,年底还可以拿分红。”昭化区王家镇云华村脱贫户马朝庭说,“虽然稻谷的产量比原来低,但收入比原来高得多,谷子收了后,田里的鱼卖了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产业做后盾。“王家贡米”无疑已成为昭化区乡村振兴的产业后盾之一。
做强品牌 提高“王家贡米”的知名度
2014年,“王家贡米”成功获得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优质大米及品牌杂粮展览会金奖;
2020年,“王家贡米”获得“中国富硒好米”称号。
“要将‘王家贡米’的地域性品牌做大做强,必须提高‘王家贡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昭化决策者们一致认为。
近年来,昭化区积极组织策划“王家贡米”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并邀请省内外企业代表、稻米专家等,走进昭化,感受昭化的山山水水,体验“王家贡米”的生态品牌化之路。
目前,昭化区已有“王家贡米”产业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20个,建成“王家贡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2个,已种植“王家贡米”2万余亩,产出大米3000多吨,产值达3000余万元,带动了当地5个镇,近3000余户农户发展,人均增收1800元左右。
“劣质稻田变优质、单季收益超两季”成为现实,昭化区在国内率先实践探索出具有山区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路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