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 胡璐) 我国草种业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已成为草原生态建设和草业发展的突出短板。一些专家建议,应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政策扶持,大力发展草种产业。这是记者在近日举办的草种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说,近年来我国草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资料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认为,应加大草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力度,加强草种种子库建设,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的新格局。搭建草种育种研发平台,并不断提高乡土草种的生产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建议,建立长期稳定的草种业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草种质资源保护、种子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建立草种发展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草种企业。
“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要围绕草种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蒋有绪说,要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种业育种创新资源、人才、技术向企业聚集。
不少专家还说,要加强行业管理,推进草种管理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完善草种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相关法律法规和种子检测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草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