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旭 丁春翔 周超文 记者 程海英)“我们的桃子是去年在农科院引进的,全部都是‘脆香桃—红玉’这个新品种,特点是脆、甜、香,一口咬下去口齿留香,而且采摘后保质期能达到一个月!”5月26日,在大石村7社的桃山基地,负责人曾方明正在给乡村游客介绍自家的桃子品种。
现年56岁的曾方明是大石村7社人(原河坎村1社),在18岁的时候,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选择了入伍当兵。由于在部队里各方面表现突出且品德优良,他被党组织吸纳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虽然部队生活短暂,但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无价之宝”让他受益至今。
曾方明介绍自家的桃子品种
退役后,曾方明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为了生计四处奔走。他曾外出打工,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二顿,顿顿都是馒头;他曾做蜂窝煤生意,一年把四年的积蓄全部亏完,但他意志坚定,总结经验后第二年就盈利过百万;他曾为了学习经验,不怕脏不怕累,长期切割玉石,甚至影响了肺部健康,但练就一双看翡翠原石的“火眼金睛”。经过多年在外打拼,曾方明在广州的玉石批发生意也走上正轨,家产颇丰。
事业上成功后,曾方明并没有想着过轻松安逸的生活,而是把目光瞄准了家乡,他想回乡发展种养殖业,振兴乡村。家里人不理解他的决定,因为他已经不再年轻,事业也稳定了,为什么要偏要回乡创业吃苦呢?但他说,家乡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那里还不是很富裕,而且他还是大石村支部的一名党员,他愿意回乡,带头发展产业,带领群众闯出一片新天地!
说干就干,曾方明把广州生意交由家属打理后,在2013年就毅然回乡创业了。最开始,他瞄准是稻田养鱼项目,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先后流转水田120余亩建成了大小20余口鱼稻共生的鱼塘,在养鱼的同时还提供休闲垂钓,并向游客推荐乡亲们的土鸡土鸭、红薯、花椒、猪肉等土特产,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
在稻田鱼项目稳定后,他又把目光瞄向了种植业。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本村的光热水资源和土壤结构,他决定把种植高品质桃子作为主攻方向。去年,他在四川省农科院引进了“脆香桃—红玉”这高品质桃子果苗,一次性就流转了100余亩的土地进行栽种,并打造了一座山上桃林、山下稻田鱼的乡村“桃花岛”。
今年是桃树试挂果的第一年,虽然桃树还未长大,但一个个红彤彤、亮晶晶的桃子挂满枝头,一口咬下,那种“脆香甜”的口感在口腔中爆炸开来,滋味无穷,惹得过往的旅客纷纷上山采摘购买。
“今年是试挂果,产量控制的很低,只有一千斤左右,主要是检测桃子的品质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因为是试挂果,我完全没有搞宣传、打广告,但很多人吃过我家的桃子后,都觉很很好,形成了口口相传的广告效益,因此很多人慕名而来采摘购买,短短两周鲜桃就被一扫而空了。”曾方明介绍到。
“今后,我将继续打造‘山中桃、水中鱼’的产业基地发展格局,结合近期比较火的‘生态游、农家游’,将这一片打造成为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基地。目前基地面积共有240余亩,但我仍然会持续扩大规模,预计稻田鱼将扩大200亩以上,桃子种植达500亩以上。届时,周围群众都可以来我的基地打零工,让他们既能赚土地流转费,又能赚劳务费,增加他们的收入。”对于未来,曾方明斗志满满,这里已经成为了他的另一个“战场”。
产业基地一角
除带头发展产业外,曾方明还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共产党员。他回家乡后看到本社一条出行路都没有,下雨天老人小孩出行很不方便,于是主动联系协调其他社员,共同集资修建了2公里机耕道,他自己单独出资修建1公里的机耕道,目前成功硬化成了水泥路,极大方便了周边群众生产生活。他了解到同社的一个贫困户许泽分由于缺少劳动力,在实施危房改造中建筑材料的二次转运成了很大的困难,主动组织5个劳动力和一辆三轮车,义务帮助许泽分转运材料。
“曾方明同志是我们总支的模范党员,他放弃广州的优异生活,义无反顾的回乡发展产业,还帮助社上修路、帮贫困户修房,通过流转土地和聘群众打零工的方式,极大增加了本村群众的收入,他的典型事迹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先进性。下一步,我们党总支将以曾方明同志为典型,结合‘我为群众实事’实践活动,号召全体党员持续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以优异的成绩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大石村党总支书记许洪科介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