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粮食经营主体的高效离不开周年生产高效,茬口匹配、资源的高效利用是重要的内容。”4月24日,依托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和“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林科学院等五方协同,在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以种植大户作为示范,通过自媒体现场直播介绍和培训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
陈勇(右一)在直播讲解秧田管理技术
直播现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樊高琼先向网友们介绍了我省小麦生育进程、基地示范的18个小麦新品种长势长相、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环节及关键栽培技术。一场关于水稻主场的直播,为何会以小麦来开启?当前,我省小麦即将迎来收获期。“小麦—水稻复合种植系统是川西平原主要种植制度,要从周年茬口衔接出发,实现小麦、水稻协调生产,周年丰产。”樊高琼告诉记者,“机插秧和直播稻的推进,要求小麦早收获,早腾田,对小麦熟期有要求,同时,互为前作和后茬,水稻后期水分管理对小麦整地播种质量又有重要影响,因此小麦和水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当天的直播,“主播”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勇重点介绍了叠盘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培育齐苗壮根秧苗的全程技术。
与此同时,水稻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和科技下乡25团成员在广安和南充实地指导了3家合作社,并面向广安各区县和园区的农技推广人员、农机推广人员和粮食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了业务培训。
“在近年走访平原区、丘陵区很多种粮大户后,我们发现部分种粮大户尤其是丘陵地区种粮大户技术不过关,想学技术也还没有学透,很多具体环节的技术要点不敢用或误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也带来了不少损失。”谈及直播的初衷,陈勇告诉记者,“我们也发现年轻一代种粮大户对技术的迫切需求。”
“因此,我们就通过直播平台,看能否扩大育秧技术的接受面,同时促进丘陵地区机械化育秧技术的高速发展。”陈勇表示,网上直播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