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书香致远,建在乡村的农家书屋,正如撒播在乡村各个角落的知识种子,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今年1月,根据四川省2020年“农民读书月”活动安排,以“农家书屋·脱贫奔康”为主题的农民读书网上征文活动在全省启动。近三个月里,一篇篇带着泥土气、饱含真情实感的来稿,以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各异的体裁和文风,反映着农家书屋给人们思想观念、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纵使时代喧嚣,总有一些人钟爱农家书屋这座“文化粮仓”,坐在书桌前,静心阅读。他们中,有农民、基层干部、退休教师、学生、农家书屋管理员、返乡创业者等。4月23日,2021年“世界读书日”之际,本报聚焦农民读书征文活动评选出的部分优秀作品,一起听听作者及其笔下人物有关农家书屋阅读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蜀书香乡村。
资料图片
汲取精神文化食粮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农家书屋,是书香扎根农村的关键载体。有了农家书屋,广大村民在劳作之余、闲暇时间,亲近书桌,吸取更多的精神文化食粮。
在苍溪县元坝镇插寨村,93岁高龄的村民秦定贤将“不慕荣华富贵,只爱山水耕读”作为座右铭,以文治家,以文教子,虽年事已高,依然坚持耕种读书两不误。他说:“土地让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书本让我明白了事理。”
自从村上建起了农家书屋,秦老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从中学到了传家教子的哲理、学到了很多生产生活的方法和技能,让我了解了世界的变化、国家的政策。”秦定贤说,受书的芬芳熏陶,其五儿两女在持家做人中,都做到了奉公守法、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了七栋小洋楼,且户户有藏书,庭院常年葱绿成片、书声琅琅。
来自农村的资阳市雁江区玉柴学校学生罗岚,则将阅读视为改变命运的法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她说,农家书屋带给农村孩子们的不仅是书,还是一份关爱,让人感觉身体里流进一股暖流。
此外,农家书屋开展的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趣味读书活动,更是吸引大量农民群众走进书屋,书屋也因此成为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
理塘县濯桑乡下汝村第一书记任敏通过脱贫村的农家书屋文学沙龙,让我们看到偏远山村爱上阅读的年轻人眼里有光。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摘自路遥《平凡的世界》。”下汝村10多名青年文学爱好者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聆听了任敏的好书分享。
而这样的“文学沙龙”活动,寒暑假每月都会在该村党群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举办。“文学沙龙”活动举办的时间久了,听课的人越来越多,参加活动的都是村里面有文化的年轻人。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文学可以帮我们重拾自信,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脱贫户徳西汪姆家的女儿格措说,在这里,她懂得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在“文学沙龙”活动的感召下,收获满满的学员们逐渐加入到村公益队伍中,主动为幼儿园学生补课、向家中父母讲解国家政策……用自己的力量,去回馈社会。
获取实用生产技术富了“脑袋”富“口袋”
农家书屋为农民带去精神寄托和文化熏陶的同时,还为农民带去了财富。
在《书屋传出“增收曲”》中,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村民益西就是农家书屋的受益者之一。
“过去,只晓得庄稼地里勤快点,便会有个好收获。自从参加了读书活动后,才知道原来种地也是一门学问。”尝到甜头的村民益西一脸兴奋。以前,益西整日围绕农田转,结果一年下来,所种粮食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后来,他常到农家书屋看相关的书籍,增长了见识,自家的承包地每亩增产五六百斤,不但使全家有了足够的存粮,多余的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去销售。
在脱贫奔康的战场上,农家书屋发挥了其作为“精神加油站”的作用,帮助村民“富脑袋”的同时“富口袋”。
《书香里的诗和远方》中,遂宁市河东实验小学校教师唐熙笔下,桂花镇渡槽村的“杨兄弟”,几年前医治股骨头坏死欠了许多钱,绝望的时候,是村里的书屋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他的花椒基地,葱茏的花椒林一直绵延到远处山脚。他说:“花椒的栽培、剪枝、施肥、除虫的养护知识,我都是从书本里学来的。”他感谢书屋让他打开了视野,“在政府扶贫帮扶中,我还学会了做拉面,在小镇开了家面馆,虽然每天起早摸黑很辛苦,但生活有了改善,走上了致富路”。
《“土秀才”变形记》中,隆昌市双凤镇天湾村“秀才”启林,上世纪60年代读过高中,但因从小体弱、妻患重病,2014年被列入首批建档立卡贫困户。正一筹莫展之时,村里开始推广枳壳种植。村民们怨怼“种枳壳发不到财”“有这个功夫不如多栽一块田的秧子”时,唯有“秀才”清醒,因他早就从书上得知枳壳是一种上好的中草药。村里夜校开班了,启林做了书屋里的第一批学生。他如饥似渴听专家授课,一有空就泡在农家书屋里。
通过阅读学习,启林脑洞大开,选择了低成本的高枝压条法育苗,做到中耕除草、环状施肥、冬季修枝……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枳壳丰收了,一下进账二万多元!凭借枳壳种植,“秀才”成了村里“红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整个人脱胎换骨,走路也自带春风。
推进美丽新村建设文明乡风润物化人
农家书屋承载着群众改善生活、走出困境的美好希望,同时,也以其文化力量,涵养着文明乡风。村民纷纷远离牌桌,走进农家书屋,丰富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绵阳市游仙区石马小学四二班学生罗美芝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妈妈变了,变得不爱打麻将了,也不爱跟爸爸吵架了,有事没事还总往村委会跑。”原来,妈妈是直奔村里的农家书屋,一有空就沉浸在书里,活脱脱的一只“书虫”。
罗美芝将家里的改变归功于农家书屋。罗美芝的爸爸妈妈沉浸于书中,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房前种蔬菜、养鱼养兔养鸡鸭,美化了家庭环境,改善了生活条件。同时,也激励着罗美芝以妈妈为榜样,用知识改变命运。
阅读,让家变得更加幸福温馨,也让村庄留守儿童、邻里关系等问题迎刃而解。
农家书屋延伸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精神港湾”。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红旗社区农家书屋,寒假中村里的大学生们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他们在这里广泛涉猎政经文史哲等方面知识的同时,还充当志愿者,给假期中的中小学生和留守儿童辅导课外作业、分享读书方法、玩趣味游戏。留守儿童被激发出求知欲和好奇心,大学生们则获得了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机会,各有得益。
小学一年级学生杨浩,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今年因疫情无法回家过年。“没想到还有大学生志愿者辅导,让孙子学到了许多有趣的新知识,娃娃变得爱说爱笑了,更加开心快乐。”孩子奶奶李大娘对农家书屋充满感激。
农家书屋带来的还有乡村整体面貌的改观。三年前的什邡市马井镇建设村,人居环境差、乡风文明不理想。如今这里院落干净祥和,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让人眼前一亮。改变源于一个接一个的读书日、党日活动。
与此同时,书香带着新的观念进入了群众心中。一天一天,一月一月,新建村变成了如今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附近20余个村都来这里学习治理经验。
正如什邡市马井镇寿增村村民陈勇所说:“或许,不久(后的)将来,田埂上要开满鲜花,日记本上盖起别墅,油墨溅在薄纸上,留下了乡村振兴的故事,装订成册,再放入农家书屋的书架,当后人翻起,惊叹那滴油墨溅起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