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范祖其)珙县上罗镇按照“生产、服务、科技、市场”一体化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整合以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农村产业,主动服务,培育品牌,规模发展,优化结构,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初步形成了一批具备一定规模效益、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上罗镇代家村一角
这里四季无闲田
春风和煦,正是播种育苗的好时季。
“种完莴苣,再种烤烟,这片土地已连续种了两年烤烟了,今年换种其他适合的农作物,那边土地才种过蔬菜,今年正好用来种烟,这样种的烟叶产量才高”。上罗镇钰明家庭农场负责人尹付军用手指着另一片土地说。
下罗坝,曾是一片河滩地,高低不平,地块零散。之前主要是种水稻、玉米、红苕等农作物。靠传统种植,仅能维持温饱,村里的年轻人普遍外出,留下的多是老人、儿童,土地摞荒严重。几年前,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尹付军想在农业发展中闯出一条路。“力没少出,肥没少施,粮没少打,就是挣不了钱”。针对石漠化山区摞荒严重、水源条件差和不便耕作等的实际,上罗镇统筹农村产业发展资金,进一步完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河滩地、石漠化地建成“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2020年就完成8000亩地的改造,为规模化发展烤烟、蚕桑、茶叶、蔬菜、葡萄、猕猴桃、蘑菇、竹木、岩桂等奠定了基础,“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农业园区正在逐步形成。
随着耕作条件的改善,在党委、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帮扶下,尹付军尝试规模化轮作“烟+稻”“烟+蔬”“蔬+稻”,终于取得了成功。此举不仅利于各种作物生长,还能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最大化的发挥了土地作用。经测算,该农场2020年所租的1086亩地,每亩产值为7300元,远高于当地土地年均产值1500元/亩。不仅如此,这里还成为全国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在年底由中国烟叶公司组织的专家组进行的综合考评验收中,得到了专家组好评,名列全省第三、全国第十。
珙县上罗镇下罗坝村民们正在栽种烤烟
尹付军说,“去年烤烟收后,我按照客户订单种莴苣、甜玉米,约400亩地收了600余吨莴苣、560吨甜玉米,人勤地不懒,一亩地顶几亩地的效益”。来自宜宾大兴公司的客商李彬说:“这里的莴苣、甜玉米个头大又匀净,而且得到了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我每年都要来这里收购,当初经珙县组织部牵线时我还担心规模达不到,现场看后我们给钰明家庭农场签了长期合同,地里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有党委政府支持,烟草公司等的指导,市场有保障,还可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同一块地轮换着种,收入比以前好多了”。尹付军信心十足,“现在我正在想办法多流转点土地,多请点人手,扩大轮作规模。”看到了效益,特别是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比外出打工还好的收益,外出务工的人员纷纷返乡并留在本地发展,也放心的把土地租给农场(或专合社),规模化发展。
上罗镇党委书记李泽东说,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突出龙头带动、合作社组织、种养大户帮扶,坚持串点成线、以面扩片,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争创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壮大黄牛肉、炒米糖、黄氏老笋干等本地品牌,不断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和效益,促农增收。
上罗镇代家村花木种植基地一角
石漠荒山长出“摇钱树”
上罗镇代家村位于乌蒙山石漠化地区的褶皱里,原本是一个典型的无区位优势、无资源、无产业的“三无”贫困村。海拔高,沟谷纵横,岩石遍布,之前农民在石头缝中种上玉米、红苕等,产量产值极低,土地摞荒放蛇的不少,贫困曾是这里的突出特点。200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574元,不少家庭穷得连每月几元的电费钱都犯愁,外出务工成为当时这里最好的选择。
代家村的转机出现在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花木产业后。2001年,史进洪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村里“一穷二白”面貌,他想过很多办法,种过粮食,销过化肥,养过乌鸡,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听说种花卉苗木赚钱,他很感兴趣立即组队前往公司调研和论证,认为可行,但知道消息后绝大多数村民由于受传统耕作思想束缚不愿干,甚至强烈反对,他顶着巨大阻力和未知的风险,和5名党员一起咬牙坚持。三年后,村里卖花木赚了30万元,全村震动,村民纷纷加入栽种花木的行列。
经济效益好,劳动密集,体力要求不高,发展花木产业非常适合村民干。初见成效后,但种植户之间的无序竞争、相互杀价,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个人利益分配等问题的出现,史进洪意识到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支部迅速成立了代家村党员合作社,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按制度办事,创新管理,代家村的产业逐步迈上正轨。
在这里,一株看似不起眼的黄桷树经过村民的栽培和长时间细心呵护,就会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史进洪介绍说,盆景价格高,其原因在于盆景的培育很费时间。“象这样一颗树,你别看它小,这个树型没有10年是长不出来的”。史进洪指着一株盆景树说。
目前,代家村93%的耕地已种上花木,90%的村民参与生产经营,产品远销广西、贵州、重庆等地。村民史天兴说,我们这里种的花木供不应求,现在都是老板带着钱来找我们,自己一家五口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昔日的穷山沟、石漠荒地变成了生态园、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这时一阵馥郁的芳香传来,原来是代家村新建的兰花茶研制基地已开始试生产。在兰草大棚里,一盆盆碧绿的兰草生机盎然,在又细又长的兰叶中,朵朵兰花高雅纯洁、花香扑鼻。不时有人过来观赏和选购兰花。史进洪说,“结合这里的气候和山区条件,村里种植了大量兰草和茶叶,引进四川新绿茶业有限公司,高标准建设兰花茶研制中心,大力发展兰花茶产业,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村民收入”。
好产业带来好“钱景”。代家村变美了,来这里游玩和学习考察调研的人日渐增多。4年前,村民史进松夫妇告别长期在外的打工生涯,返乡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节假日和周末游客很多,有时候一天要接待100多人,收入比打工强,关键是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代家村全村90%以上的收入来源靠种售花木和办农家乐。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7543元,比2001年多了20倍,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骤增至102.58万元。代家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村”“富裕村”“先进村”。
上罗镇农利村种植的钩藤(中药材)
种钩藤“种”出产业新村
找对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并不断做大做强,是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脚。但发展什么产业呢?这成为了村党组织研判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村党组织书记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通过法定程序担任了村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就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党组织在这方面可谓费尽心思。
上罗镇各村的具体情况不同,但基础条件差、产业零碎、群众人均收益低、集体经济薄弱是其共性。农利村是乌蒙山石漠化山区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这里山上茅草丛生、荆棘密布、怪石嶙峋,青壮年大多处出务工,人均收入也只是刚过脱贫线,是一个没有象样产业的“空壳村”“穷村”。在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带领下,农利村选择发展钩藤(中药材)产业,并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在这之前。农利村先后发展过蚕桑、茶叶,但收效甚微。近年来,在宜宾市科协扶持下,开始尝试种钩藤,第一次种由于技术和管理未跟上以失败告终,党支部认真总结失败原因,然后针对性的改进。一方面对村民进行专门培训,组织种植户到贵州剑河县等地去考察学习;另一方面则调整管理方式,采取党支部引领(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专合社管理经营+农户种植思路,实现保护价收购+二次利润分配;同时新修产业路等。村民们经过算账,认为市场有保障,产业风险低,收入比种庄稼强,村民的积极性逐步被调动起来。
“去年,我在钩藤种植方面挣了7000多块钱。今年我要多种点,把包产地全部种上。”农利村村民黄仲之笑着说。2020年农利村种了500亩钩藤,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村民总收入31.2万元,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9.6万元),25户贫困户分别获得12000元产业分红款(土地流转和劳务分红),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传统农业。2021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已解决80名村民就业。其中18名年轻人返乡按每亩500元/年价格租地来种钩藤,不外出打工了。县人社局驻农利村第一书记朱明辉说:“从目前市场行情分析,今年又要比去年好,因为规模和品质上去了,收购的公司已给我们明确‘有多少要多少’”。
据了解,上罗镇各村几乎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色农产品,有的已形成现代农业园雏形,虽然规模不大,产业仍处于低端,但解决了不少农民务工特别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后剩下老人、妇女的务工问题,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和摞荒地增加的问题,解决老人和儿童无人照顾和陪伴的问题,生态环境也不断改观,收入也因此而增加。比如,养殖方面绝大多数村除发展生猪、肉牛、蚕桑和养鱼外,其他特色养殖产业如娃娃鱼、跑山鸡、翻毛鸡等。特色种植(或加工)方面比较典型的如下罗村烤烟和茵红李、榕泉社区炒米糖和牛肉食品、新合村葡萄及葡萄酒、龙洞村猕猴桃和大球盖菇、新龙村老笋干、麻柳村岩桂和李子、七星村黄金茶、团胜村生态大米等。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这些产业已相继成立了股份合作社、专合社或家庭农场,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游击战”,逐步过渡到抱团发展的“阵地战”,为山里人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在这方面,解决了3320个村民的务工问题。同时,摞荒地少了,农民笑脸多了。
为发展农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和促农增收。李泽东表示,我们要紧跟中央精神,大胆想,不能把眼光局限于一亩三分地上,勇敢闯,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精心培育本土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种植大户,特别要从一家一户种变成抱团闯市场,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带动村民、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助推农村产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