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实习生 赵婉萍
山体“石化”的后果是什么?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土壤日渐贫瘠,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叙永县是我省石漠化治理工作重点县,自2011年开始,该县连续九年实施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如今治理成效如何?日前,2020年“四川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叙永县,探访当地石漠化防治的成功实践。
叙永县赤水镇孙家村满山的凤凰李果树。县委宣传部供图。
不毛之地披“绿衣”
10月27日,秋雨绵绵。记者来到叙永县赤水镇,站在海拔约1200米的山坡处,能明显感到气温骤降。据介绍,这里相对海拔高,土层薄涵养不住水源,曾是石漠化严重的不毛之地。如今,记者看到不远处的荒山上已披上“绿衣”,栽种的各类经济林树种让荒地重现生机。
叙永县发改局产业发展股股长郭鉴告诉记者,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耕作习惯,当地农民在种植红薯、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时,需多次翻地,一旦遇到雨水冲刷,原本贫瘠的表土层便会流失,基岩裸露,石漠化情形愈演愈烈。“土壤表面石漠化导致玉米、红薯等粮食产量低,遇到干旱甚至绝收,大片大片的坡地荒芜。”郭鉴说。
赤水镇作为赤水河流域的典型乡镇,是叙永县2018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乡镇。开展石漠化治理后,赤水镇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农业及小型水利工程等方式,区域内石漠化情况逐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升。
郭鉴介绍,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区域陡坡耕地比重下降,林草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增强,生态状况整体上呈现“稳步向好”的态势。尤其是工程区通过实施坡改梯等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配套设施,实现降坡保土,合理拦蓄和利用水资源,减缓洪水冲刷强度,显著减轻了水土流失,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良性局面,保证了赤水清流。
据介绍,2011年至2019年,叙永县共治理岩溶土地面积达419.8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224.98平方公里。
叙永县赤水镇通过坡改梯实现降坡保土,减缓雨水冲刷强度。罗敏 摄。
荒地里长出“摇钱树”
叙永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还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鼓励并带动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在保障任务完成的同时,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赤水镇,山头郁郁葱葱的果树如今不仅成了一道道生态保护屏障,更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赤水镇副镇长余游介绍,赤水镇境内海拔差异大,受干热河谷气候影响,日照时间长,虽然生态脆弱干旱少雨,但非常适宜李子、桃子、甜橙等水果作物的生长。“目前全镇种植凤凰李达2万多亩,甜橙种植4千余亩,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并绿化了赤水河流域。”余游说,凤凰李每亩产量约2000斤,按每斤8元计算,经济效益可观。
实际上,赤水镇只是我省治理石漠化的一个缩影。据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1.55亿元,治理岩溶区面积585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333平方公里。但同时他指出,赤水河流域四川段有25度以上陡坡地67.49万亩,生态修复难度较大,还需久久为功,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把石漠化治理与林业扶贫项目相结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