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视察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情况
(记者 陈婷)川藏黑猪、米桥一号、紫嫣茶,这些优质农产品你听说过吗?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认识的不多。
有关资料显示,四川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40%,远低于美、日70%-80%的转化率水平。
日前,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在组织部分委员赴雅安市、甘孜州视察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情况,并联合南充、遂宁两市政协开展同题调研中,发现了这一现象。
“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对农业产业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相比农业强省建设、乡村振兴目标任务还有差距。”政协委员们指出。
资料图片
这些问题制约农技创新作用发挥
委员们在视察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高,农业科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将乡镇农技、农经、水利、宣传、计生、扶贫等职能整合为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混岗严重,专业人员紧缺,影响农技研发及成果落地。
委员们感到,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还存在协同创新机制不畅、科技支撑靶向性不够、企业持续带动力不强等问题。比如,地方涉农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农业科技创新从资金投入、人才到平台,绝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省本级和成德绵地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不畅。
还有一些地方,农业产业布局事前论证不充分,不切实际上马“短平快”项目。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及时、准确、常态化研判,核桃、马铃薯、蛋鸡、食用菌、猕猴桃等扶贫产业规模发展较快,同质化严重,存在供大于求的风险。
强化协同和激励,促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长效脱贫和乡村振兴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委员们建议,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要素投入,突出市场导向,做大做强创新主体。
首要是优化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全省性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推进农技成果转化应用。一方面要通过出台兼职取酬、入股分红等具体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基层农技专业人才招引,把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整合好、建设好、使用好。
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强化创新激励考核机制,持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及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和示范村考评中的比重,探索把成果应用推广纳入高校院所农技成果评价体系,稳步建立起科技支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龙头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建立良性互动、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高效合作机制,也可设立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