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驻道孚县贫困村干部叶昌华
(记者 李洋 魏雯静 文/图)在海拔3000米的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的列瓦村退出了贫困村序列,幸福的日子像极了产业基地里的苹果,越来越红,越来越甜。
这一切,缘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驻村扶贫干部叶昌华的到来。
2018年7月,叶昌华受派驻村。两年多来,从村民到产业,从扶智到扶志,列瓦村在“一根筋”驻村干部叶昌华的带领下与贫困作斗争,在高原涉藏地区演绎了一场美丽的蝶变:
产业有了,种药材,种苹果,建成了首个标准示范果园;
村民变了,更勤劳,更自信,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村貌改了,更整洁,更美丽,让高寒之地充满希望。
一片赤诚真扶贫,倾尽心力为百姓。两年付出,让列瓦村的土地长满了希望,叶昌华说,“我也在这里找到了第二故乡。”
叶昌华(左一)正在和村民一起为苹果套袋
真情帮扶“不当过客”
2018年6月,原定要去开江县参与驻村扶贫工作的叶昌华接到单位通知,安排改变了,他被派去了甘孜州道孚县。
“道孚县属于高原地区,我能适应那里的环境,把工作做好吗?”去之前叶昌华心里直打鼓。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了解到叶昌华的顾虑,为他打气:“别担心,我们是你坚实的大后方,有什么问题随时找组织,厅里还派了一位干部在道孚县挂职常委、副县长,有什么困难他会帮助你。”
得到厅里关心后,叶昌华的心踏实了很多,经过省直机关工委举办的驻村干部岗前培训,便动身前往列瓦村。
初到道孚,叶昌华有高原反应。在县城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搭车去乡上报道。“行路难,是我必须面对而又最难克服的一关。”通往乡上的那条公路沿山而建,旁边是百米深的峡谷,冰雪路面、方向失灵以及其他突发情况随时都可能带来危险。
从县城到列瓦村不过20公里,由于交通不便,雨季泥石流、塌方时有发生,叶昌华常常靠顺风车出行,等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他说:“在这扶贫,我是大罐车、皮卡车、越野车、拖拉机、摩托车全都搭过了。”
本以为乡上不缺物资,叶昌华来时就只带了几件衣服。但让他意外的是,这里没有饭馆,连衣架、脸盆都买不到,小卖部只能买到水、零食、方便面之类的东西。生活的不便又一次加深了他对这里贫穷落后程度的认识。
到列瓦村当天,叶昌华就开始入户走访,多次走访触及到他的内心深处。
村里有对七十岁左右的老夫妇,为让青稞不被野猪糟蹋,便将帐篷搭在地里过夜,半夜野猪下山,他们用敲锣、放鞭炮等方法驱赶野猪,这种生活要持续一个多月,直到地里的青稞收完。
青稞是老两口主要经济来源,叶昌华了解后,“要想方设法为当地老百姓增收”的想法更加急迫。
驻村不久,村里的土豆丰收了,为让村民多卖点钱,叶昌华带着村里的货车司机亚玛巴登拉着土豆到成都卖,“没有一家超市要我们的土豆,说卖相不好,不敢进货。”
所幸,叶昌华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牵线帮助下,很快与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业学院等单位联系上,把土豆卖给学院食堂和教职工,解决了难题。
为了不空车返程,叶昌华叫亚玛巴登在成都拉些货回去,挣点运费。但是亚玛巴登没有文化,不会认路牌,不会用导航,也找不到哪里能拉货,最后不得不无奈放弃。
类似的情况在村子里很普遍。德机翁姆,25岁,不识字,记录家庭收支时用“象形文字”:画个锤子代表打工收入,画个禾苗代表种地收入……
驻村所见所闻让叶昌华意识到,村里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扶贫更要扶智,“用真情扶贫,绝不做过客。”
扭住产业真抓实干
列瓦村大多数人只会种植小麦、土豆等传统作物维持基本生活,部分村民靠季节性采菌子、打零工少量增收,没有主导产业。受区位、交通、语言文化等限制,村民很难走出大山务工,收入不稳定。
“我曾试图让一位年轻村民外出打工,但对方拒绝,因为她要照顾4个老人和小孩,全家生活靠政策兜底。”叶昌华说,这更让他感觉到产业发展对解决当地贫困问题的迫切性,必须发展可持续就近增收的“造血”产业。
调研后,叶昌华发现了列瓦村的优势——充足的阳光和苹果种植基础。列瓦村有种植苹果的条件,且苹果耐储运、价值高,管理相对简单。瓦日乡的苹果也曾颇负盛名,只是近年品种老化,栽培技术落后,难以产生效益,村民的积极性不高,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一个“重振苹果经济,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的点子,在他的脑海中渐渐形成。
多次登门拜访,诚心求教后,叶昌华联系到西南地区首席苹果专家谢红江博士,得到肯定的答复:高原地区阳光充足、温差大,水源、土壤洁净无污染,发展糖心苹果大有可为。
得到认可,说干就干。2018年冬,列瓦村村两委干部、扶贫驻村工作队一行来到了谢红江推荐的康定县姑咱镇达杠村,叶昌华说,这次的收获可谓前所未有,村干部们开阔了眼界,致富奔康的信心被点燃。地处偏远,山路颠簸崎岖,自然条件恶劣的达杠村只有21户人家。靠着开荒种植,“达杠糖心苹果”如今成了高原苹果的著名品牌,产品销往北上广等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9个达杠糖心苹果售价120元”,深深地震撼了一同前往的巴青多吉和翁青德吉。“我们条件比他们好多了,交通更方便,土也比他们好,他们都能靠苹果致富,我们为什么不能?”他们把“震撼”带回了列瓦村,第二天,村里召开了大会,要改变的强烈愿望在村民中蔓延开来。
然而,在村民动员大会上,村民有疑虑:“原本的老苹果都卖不出钱,新苹果结果要等好几年,驻村工作队走后,卖不出去怎么办?”
“宁愿苦干,不能苦熬。我会陪着你们看到新产业丰收的那一天!”叶昌华和列瓦村第一书记陈旭冬等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劝说,最终诚心感召了大家。党员带头,村民们决心一起栽植新品种苹果。
苹果产业计划更得到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高度重视,专项资金、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度的支持汇集到了列瓦村。
2018年11月17日,列瓦村开荒建基地。荒地开垦难,但大家没有退缩。“他和我们一起从早干到黑,手上磨起水泡,还越干越有劲。”村民翁青德吉说,几十年了,他从来没见过叶昌华这样的驻村干部。
果园建设,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付出和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全力支持。
列瓦村的老书记,就倒在了建苹果园的路上。他离世一周前患上了重感冒,还两次带病冒着严寒,到海拔近四千米的牛场拉牛粪;他离世的前一天,还在组织村民安网围栏、施底肥。老书记用实际行动传承了“菊美多吉”精神,也激励和鼓舞着叶昌华继续向前。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领导每次调研一定会来看建设情况,及时解决叶昌华的困难,在多方的努力下,列瓦村终于建成了首个标准示范果园,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施,果苗成活率95%以上,两年就实现挂果,这是当地从未有过的成绩,得到外界高度评价。
从“一根筋”到“一家人”
“一根筋”是叶昌华在列瓦村的美称。
新品种苹果树三年后才能丰产见效益,漫长的产业路对列瓦村人是巨大的挑战,没有叶昌华的“一根筋”是难以进行的。
苹果挂果了要套袋,很多村民偷懒不做,叶昌华天天入户,不吃村民家饭,不喝村民家水,盯着他们把农活做完才回去。
种苹果缺技术,过去村民种出的苹果个头小、品相差,卖不出去,只能用来喂牛。在叶昌华的努力下,常常组织村民夜校和田间课堂,还通过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请来专家做技术培训,买了修剪工具送给村民,引进施肥器、施肥枪等生产器械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
致富奔康的积极性激励着一批有梦想的村民们快速成长了起来。
“从来没有卖过这么多钱,我学会了技术,增加了收入,这些苹果树变成摇钱树了,明年我还要将整个果园都好好管理起来!” 村民泽仁初跟着叶昌华学技术,拿半个果园做试验种出了很漂亮的苹果,一下子卖了4000多元。
看着泽仁初成了致富带头人,村里更多人愿意跟着学、跟着干,形成了良性循环。对此,叶昌华颇感欣慰:“等我离开后,村民们仍能自发致富,我也就放心了。”
产业路上,虽然村民的思想渐渐得到改变,但传统观念还是与现代化生产发生了碰撞:村民不能接受给苹果打药,因为会杀生。
村民小尼玛一脸为难地找到叶昌华说:“卡卓(拜托的意思),我都60多了,就少杀生,积点德,不打药可以不?”
为解决这一难题,叶昌华多次和村民谈心,让村民理解生命循环这样一个概念。并顺势而为,让传统观念变成绿色理念。
他将少打药的绿色农产品作为村里苹果的一个亮点。在带领村民栽培管理时都是以预防为主,多采用物理和生物手段,减少病虫害。村民更容易接受,产业发展更顺利。而这样纯天然绿色的高山农特产品也为日后的广开销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9年,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道孚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配套项目资金60余万元下拨到位,列瓦村的40亩集体土地成为了种植试验基地,2000余株新苗发放给了群众进行分散种植。
经过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根据预计,列瓦村的新品种苹果2021年可产近2万斤,产值10万元左右,2022年后可逐渐进入稳产丰产期,高峰年产15万斤左右,40亩集体果园年产值可达70万元左右,可实现户均增收2万余元。
如今,列瓦村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已经初步打好了村集体产业发展基础,构建了以苹果、中藏药材等为主的集体产业模式,村容村貌大幅改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村民内生动力、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2019年底,列瓦村通过了验收成功脱贫。
当时,考核组到贫困户高绒翁青家时,指着叶昌华问:“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平时怎样?” 高绒翁青的回答让叶昌华鼻子一酸:“他是叶老师,我们是一家人!”
今年4月,叶昌华两年的驻村期限到了,原本应返回原岗位,和家人团聚。这对这几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的叶昌华原本是值得开心的事,但他却说:“我还没有看到产业真正丰收的样子,放不下这里的苹果,放不下这里的人。”如今,他依旧“赖”在村子没有离开,每天围着村子、村民和产业忙得不亦乐乎。
列瓦村虽已脱贫,但叶昌华帮扶力度未减。
这段时间,他正在实施苹果品牌文化打造、宣传和营销推广,下一步准备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土地流转和产业化带动。“等到丰产后,市场销路进一步打开,我们还要进一步实施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和示范推广,争取建成万亩优质苹果基地。”
其实,村民们舍不得叶昌华离开。
“你都要走了,我还卖苹果不?没人帮我卖,我卖不出去,就不想整喽!”一个村民这样跟叶昌华说。
听到这样的话,叶昌华红了眼眶:“不管我在不在,你们都要努力把苹果种好,种得大了、漂亮了,自己骄傲,也学会了技术。虽然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但我们的帮扶关系没有断,而且厅里会继续帮助你们,国家也要求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你不要担心。”
一片赤诚,换来村民的深情厚谊,叶昌华彻底住进了列瓦村村民的心里。于他自身来说,列瓦村也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