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万源:产业兴日子美 绿水青山带笑颜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发海 文/图

走进万源市,近水远山间,平坦的水泥公路盘旋延伸,农家小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意盎然,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万源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科学谋划,创新举措,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优势,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大力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和畜牧业“千百十”工程,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民生保障、农业农村改革五大行动,大力发展“4+N”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推进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如今的万源市,正呈现出“产业旺、百姓富、环境美”的喜人局面。


image.png

丰收田园。

立足特色 推动农业增产提质
  万源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3.8%,年平均14.7℃,地上有660余种珍稀树种和1200余种名贵中药材,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名副其实的“万宝之源”。这里还是中国三大富硒带之一、四川省唯一天然富硒区,境内大面积土壤都富含硒,富硒产业更是成为万源市农特产品的最佳卖点和竞争优势。
  手握富硒资源,万源市坚持走“精品农业”路线,立足“生态、富硒、有机”特色优势,大力发展“4+N”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即重点抓好“茶叶、中药材、旧院黑鸡、蜂桶中蜂”四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同步发展马铃薯、高山蔬菜、猕猴桃、肉牛、生猪、板角山羊等富硒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农业增产提质,让高品质的特色产业成为万源市推动脱贫工作的引擎。
  据万源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万源市通过工商资本、龙头企业进入贫困村,带动发展特色产业,确保产品有稳定销路、收入有稳定增长,大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强精神、提高致富能力。探索推出“村集体+土地流转”“村集体+资产租赁”等9种模式,通过资产入股、劳务服务、村企共建等途径,成片成带推进产业配套到村、连接到户,着力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多元化增收,2019年32个退出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39.2万元。截至上半年,万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83亿元,增长6.0%。
  目前,万源市已建成茶园30.4万余亩。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24万亩以上,鲜薯总产量近40万吨,产值达5亿元以上;稳定高山蔬菜生产面积13万亩,巩固提升常年蔬菜基地45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4万亩;新发展猕猴桃、脆李、欧洲樱桃种植基地1万余亩。今年上半年,牛、羊以及家禽存栏分别为8.6万头、10.8万只、202.5万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9%、1.18%、2.07%;上半年出栏分别为12.67万头、2.4万只、194.89万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56%、1.39%、3.83%。
  今年以来,万源市深入实施养殖业“千百十”工程,全面稳定生猪产业,确保全年37万头生猪出栏任务全面完成。
image.png
蜂桶蜂蜜。

争取双赢 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每到节假日,有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往位于大巴山腹地的万源市大巴山茶文化小镇避暑、游玩。
  大巴山茶文化小镇毗邻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八台山,整体布局为“一街七巷一苑”,全部采用仿古建筑风貌,集旅游、康养、休闲、餐饮、商贸、住宿于一体,依托八台山—龙潭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问道八台山 隐居天池坝”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品牌,以健康安全为目标,构建了集茶叶采摘、加工、销售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条。
  大巴山茶文化小镇不仅带来了人气,而且达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据了解,自大巴山茶文化小镇建成以来,已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20户62人,安置景区拆迁户26户72人,政府依托易地扶贫搬迁,以文旅产业扶贫为手段,实行“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奖补、农户分红”运营模式,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让安置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在政府的主导下,小镇为村民们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在景区内设置数十个小吃摊车,鼓励村民们在景区内经营小吃生意。
  大巴山茶文化小镇的火红是万源市发展茶旅融合的一个缩影。未来万源市将聚焦建设“中国现代茶都”目标,着力打造“中国硒部茶园走廊”,立足“生态、富硒、创新”三大优势,建设以太平镇为核心的现代茶业服务中心,以草坝镇、青花镇、大竹镇为节点的古茶区时光轴,以现代茶业、富硒茶园、生态茶品为支撑的三大示范区,推进特色农业与观光康养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实现脱贫致富与产业振兴的有序衔接。


image.png

旧院黑鸡。

强化治理 生态宜居乡村更美
  万源市大沙镇桂花村村民陈庆回想起村里以前“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直摇头。而如今的桂花村变了,沿路摆放了垃圾桶,固定的垃圾清扫转运人员每天巡查清扫,每隔不久,就有专门的车辆来将垃圾转运出去集中处理。
  近年来,万源市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坚持“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原则,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乡镇垃圾收转运设施,建成12个乡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在每个乡镇组建农村保洁队伍,发动村干部或村民,轮流负责垃圾集中堆放点的清理,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全覆盖。万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村庄清洁行动开展以来,万源市推进清洁行动,及时清理农家小院周边及路边、河渠边等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同时,发动村民开展义务清扫劳动,自觉打扫房屋周边卫生,维护公共区域环境。
  万源市还深入实施“宽带乡村”建设,全力推进“雪亮工程”进农村,着力推动新村信息化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开展“孝、善、贤、勤、礼”教育和“星级文明户”评定,推动农户美化家园、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全市共累计申报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93个。

image.png

巴山雀舌。

  万源市固军镇三清庙村村民夏全忠介绍说,现在用上了沼气,只需要转动一下按钮,就有源源不断的火焰。惠及民生的沼气,仅仅是万源市推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环节。依托沼气的优势,万源市让沼气池成了生态循环中的关键。猪、牛等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满足生活,沼肥用于浇灌果树,既增强果树的抗旱、抗冻和抗病虫害能力,又能保花、保果,继而提高水果品质。更重要的是,沼气池收纳了粪便、秸秆等,大大减小了环境污染问题,变污为宝,实现了农业高效、特色、生态化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万源市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生产模式,新(改、扩)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3处,建设省级新村集中供气工程2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35%,规模养殖场和规模以下养殖户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7.89%。同时,强化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95.7%,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23%。
  大巴山的沃土,涌动着发展的活力,万千村庄,述说着春蚕化蝶的故事。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正在成为现实,万源市正昂首阔步向着农业强市的方向奋进。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