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 文/图
100万元,短短两个半月时间内,就神奇地变成了近 600 万元,你信吗?如果不是聆听荣县铁厂镇黑观音村干部讲述和算明细账,如果不是亲自到现场看漫山遍野的茶园,这100万元的高回报让人难以相信。
“魔变”是如何发生的?9月初,笔者来到荣县铁厂镇黑观音村,揭秘其“魔变”密码。
加工优质茶的设备。
“魔变”三部曲茶园变成“魔法机”
黑观音村是荣县32个脱贫摘帽村之一,在6年的脱贫攻坚雨露滋润下,这个乱石林立的不毛之地却孕育了4300亩优质茶园,成为了当地百姓巩固脱贫成果的“命根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钱袋子”。
4300亩优质茶园打基础。“6年时间不间断发展,茶园面积由300亩猛增到了4300亩,优质茶种植率100%,也就是说,农民稳定收入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有产业资源。”作为统领全村的党支部书记刘兰英很有底气。
2019 年,在县镇村的积极争取下,该村获得了政策支持的集体发展资金100万元。今年初,村委班子集体研究一致同意,用100万元资金添置制茶设备,通过加工延伸产业链。
2月初,103万元的名优茶加工设备就从千里之外运到山沟里,并安装调试完成。“我们书记(刘兰英)说,这就是我们村的‘印钞机’,也是生钱的‘魔法机’。”村委员赵乾形象地说。
诚邀异乡客传授制茶术。筑巢引凤,“三顾茅庐”,刘兰英数次邀请的热情,打动了河南制茶商周家义。“周老板只带钱带技术人员进村,然后租赁制茶设备,村上再推荐茶学徒跟师学艺,这迎来了三大收益。”刘兰英说。她翻开笔记本介绍,从2月19日至 3 月 28 日、4 月 24 日至 5 月 26日,两批次共计两个半月的时间,河南茶商就地制出名优茶13174斤(干茶),每斤干茶的售价420元以上,这就是550多万元;通过学艺村上自主制极品茶500斤,每斤售价450元,这又是22.5万元;村上自制一叶一心茶1000斤,每斤售价160元,这还有16万元的产值。“靠这套加工设备,我们‘揉’出了累计588.5万元的产值。”刘兰英放下笔记本微微一笑。
延伸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
目前,靠做好茶生意,村集体经济收入净入账22.3万元。
“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其更大作用还在于带动该村茶农长期受益。因为有了这套加工设备的投入,不仅能延伸产业链,还能稳定茶叶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更能给茶农一颗巩固发展的‘定心丸’。”荣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义全介绍。“我们的茶叶品质好,但不能光卖鲜叶,要有自己的加工厂。”老党员黄富水及村里60多名党员的愿望实现了。
今年4月,黑观音村“并吞”山王村后,茶园面积已经达到6430多亩,该村也正在向万亩优质茶产业挺进。同时,正在探索村投入改造茶园,再由生产组集体发包给种植专业户,集约化高效种植,当前开垦了89亩“试验地”。“通过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60万元,再吸纳各村民组的集体资金,正在筹建2000平方米的大宗茶加工厂,力争明年投产,年产1万担干茶,产值达到600万元,加上名优茶500多万元的产值,向年产值1000万元的目标奋进,村集体经济年净增120万元以上。”这就是山王村的近期目标。
取之于地用之于民。村上有了集体经济收入,明年第一件事就是为全村老百姓缴纳医保费,不让村民出一分钱;第二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读书问题;第三是为4个村民集中安置点添置文化设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茶山女支书刘兰英,心中有了更美好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