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
小康生活是啥样?对三台县金石镇新安村的周峰而言,是不用在外奔波,回乡创业还能兼顾家庭;对入住的“新村民”阎海龙而言,是圆了田园梦,大干一场带动村民富;对寨山村贫困户吴天寿老人而言,是搬出了土坯房,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楼房……
近年来,金石镇结合各村实际及资源优势,回引能入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施土坯房搬迁工程,老百姓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日前,记者走进金石镇,从村民幸福的笑脸、红火的产业中感受新生活、新变化。
资料图片
产业旺 足不出村奔小康
8月的新安村,田间地头碧色尽染,农户辛勤劳作着。而在几年前,新安村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脱贫攻坚深入打响,新安村成了返乡创业热土。
本镇人周峰退役后常年在外做生意,随着父母年迈,回家照顾父母陪伴家人的心情越发强烈。2017年,经过一番考察,周峰决定回乡种食用玫瑰、搞观光农业。“食用玫瑰不仅可观赏,还有多种‘花式’吃法,收益路子多。”于是,在村干部的协调帮助下,他流转了70多亩地种玫瑰,并建起了玫瑰观光采摘园,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和家庭农场。
一年下来,玫瑰产品收益加上种的400多亩生态粮油,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在周峰看来,小康生活除了玫瑰园里的鲜、香,更有奋斗带来的甜。
来自达州渠县的阎海龙,是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85后。做过产品设计,也干过批发生意,但出生在农村的他始终想回农村干番事业。2018年10月,阎海龙来新安村查看,当地土质疏松,保水力好,适宜种中药材,当即决定在这里投资。他承包了500亩地种黄精和佛手,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免费向村民发放种苗,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签订收购协议,带动村民种了100多亩黄精。
每月10号,是阎海龙给村民们发工资的时候。“用工最多的时候一天有80多人,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一个月少的能领600多元,多的有1000多,很是满足。”阎海龙说。
据了解,金石镇目前共流转土地1.3万余亩,有专业合作社46家,壮大集体经济企业4家,为群众提供岗位246个,带动全镇47户贫困户脱贫。
搬新居 圆了群众安居梦
走进群山环抱的金石镇寨山村,村子的美丽洁净让人赞叹,再看室内,家具家电陈设与城里无异。
吴天寿老人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近90岁,有听力障碍,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是老人多年的心愿。“原来住的土坯房在山腰上,又旧又破,都快要垮了,莫得法住人了……”2019年,在当地党委政府易地搬迁政策扶持下,吴天寿老人一家搬进了新居。新房子紧挨着村水泥路,出入非常方便。谈起如今的生活,老人连连感叹“享了政策的福”。
寨山村是金石镇较为偏远的省定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138户357人。脱贫攻坚以来,村“两委”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确保困难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到目前,全村的土坯房拆除、危旧房改造工作基本全面结束。
金石镇党委书记张太海告诉记者,为了全面消除土坯房,今年以来该镇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困难群众改造农村土坯房、“五改三建”等。目前该镇有土坯房6711户,已拆除4300多户。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一方面,提升村容村貌也很重要。金石镇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镇1200户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了10处再生资源回收点,三个村开展省级示范村打造。
生活环境好了,村民的生活过得越发有滋有味。在长兴村搬迁安置点,65岁的何仕贵享受着两室一厨一卫的“标配”,现在老何逢人就说:“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巴适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