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高仁斌
川南富顺,是一片平均海拔不足300米的紫色丘陵。这里气候温润,境内共有大小溪水河流300多条,形成了发达的水系网络,有着良好的农业灌溉条件。因此,富顺除了是历史上有名的井盐开采地之外,还是川南重要的耕作区。在经年累月的岁月积淀之后,这片土地上浓郁的农耕气息,已经上升到文化层面。
富顺稻粱农耕博物馆,讲述的便是农业的“双再生”主题,即再生稻和再生高粱。今天想着重说说的,是再生稻。
资料图片
壹
相比于再生高粱而言,富顺再生稻不仅产量高、品质好,更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史,这也是富顺稻粱农耕博物馆展陈讲述的核心内容。
博物馆选址于代寺镇李子村一所闲置的村小,除了办公用房,一共六间教室,是典型“一正两厢”的院落布局。院子中间,两棵老树伟岸挺拔,枝繁叶茂,丝毫没有显出老态。走出院门,就是一块挨着一块的农田。此时,稻谷正在成熟,放眼一望,金黄整齐地铺在田野上,像是精心涂上的一抹阳光,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收获在即的期待。代寺镇是富顺最东面的乡镇,也是龙贯山下重要的再生稻示范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因农业特色突出享有“富顺乌克兰”的美称。
将稻粱农耕博物馆建设在成片的田野之间,一定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理想生活图景。梁启超就曾在自述家世时说:“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躬耘以为恒。”作为农业大县的川南富顺,历史上仅进士就涌现了200余人,这种人才辈出的景象,必然离不开“耕读传家”文化力量的推动。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代寺考上中专的学生人数,几乎年年都是全县之冠。近二三十年,教育一直是代寺的特色。今年刚刚结束的中考,代寺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依然名列全县前茅。将闲置村小改建为稻粱农耕博物馆,不仅是为了盘活资源,更是“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延续。
贰
水稻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耕作史,最早关于水稻的文字记载始于《诗经》,其中咏稻的诗句便有六处。考古学界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发现的两千余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有栽培稻谷遗存的就有约三十处。年代最久远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960上下90年)和桐乡罗家谷遗址(距今7040上下45年)。那么,川南富顺的水稻耕作史又起于何时呢?
据《富顺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68年),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取川后,大批湖广农民迁入富顺,引进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水稻、小麦作物普遍种植,富顺农业呈现“第一次飞跃”。此后,因盐业、农业并举而享有“银富顺”的美誉。明代以前,富顺有无本土的水稻种植,已无从考证。但可确信的是,大规模的水稻耕作,是伴随着大批移民的进入开始的。
作为农业大县的富顺,在水稻耕作上最显著的特点,其实并非拥有古老的水稻物种,也并非造就了具有全国或者全省影响力的巨大粮仓,而是基于川南丘陵的地理气候条件,探索建立了一种成熟稳固的稻作制度,即“中稻-再生稻”稻田耕作制度。早在2008年,富顺县再生稻种植面积就达35.25万亩,总产5.29万吨,是中国唯一产量超1亿斤的再生稻生产大县。
关于再生稻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西晋郭义恭《广志》:“南方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收,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在川南富顺,最早可以从《萧永升传略》中找到一些痕迹。萧永升是清代富顺地区的乡绅首富,出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时期,其《传略》中有载:“永升公在送米去自流井盐号时,知拉卤水车的牛易患‘牛瘟病’,少不了‘怀胎草’。回到家中,便把水田全部栽上酒谷,等秧子封垄后,叫人拦腰割下,不久秧茬上长出秧苞,含苞抽穗,即是‘怀胎草’。时年正遇盐井大犯牛瘟,他叫人把‘怀胎草’割下,挑到盐井去卖,以治牛瘟的稀少之物贵价销售,此项远比纯粹种稻谷收入高。”此处记载,虽然更多的指向“怀胎草”(即糯稻再生稻)具有治病的药效,萧永升借此掘得巨大财富,但同时也说明,富顺地区具备再生稻生长的有利条件。
叁
《富顺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富顺县再生稻面积为1091亩,最高亩产达80余公斤。民国三十年(1941年),再生稻发展到17799亩,但因当时的技术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平均亩产仅23公斤。到了解放初期,富顺乡间依然保持着再生稻蓄留习惯,那时的品种为银坊粳稻。魏致和先生也曾在其回忆文章中记录了富顺再生稻的耕作和产出情况:1976年沱江乡红光七社用泸成17号蓄再生稻实收9亩,亩产22公斤;彭庙乡桂花八社用双矮31号蓄再生稻1.4亩,亩产50.25公斤;双鹿乡向阳五社用农选8号蓄再生稻6.2亩,亩产87公斤。1977年一些社用泸成3号、泸双1011、国际24、宜辐糯、古巴酒谷等蓄留再生稻,亩产在65-110公斤之间。1978年,黄葛乡用矮优二号蓄留再生稻400余亩,平均亩产80.35公斤。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再生稻在富顺民间,一直都处于自发蓄留的状态。1986年,四川省晚秋生产会议明确提出推广用杂交中稻培养再生稻,富顺县也据此首次把再生稻生产列入议事日程,当年全县计划蓄留再生稻10万亩,实收5.399万亩,成功率54%,总产稻谷5134吨,平均亩产达95.1公斤。
此后,富顺再生稻开启了历史新篇章,并成为富顺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1989年、2007年、2009年,富顺县三次荣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3月8日,农业部批准对“富顺再生稻”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是全国再生稻第一例登记保护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龙贯山下的富顺稻粮产业园区,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再生稻的故乡。
富顺豆花,是享誉全国的一道地方美食,其制作工艺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趣的是,富顺豆花制作工艺,不仅在于豆花制作单项,而是豆花制作、豆花蘸水和甑蒸米饭不可分割的“三合一”组合。除了甑蒸米饭,富顺人把地产稻米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酒米饭(又称糯米饭)、水糖米糕、凉糕等,都是富顺乡间耳熟能详的地道美食。
农业是人类立命之本,永续农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永续?除了记住世代耕作的历史,除了设法解决多年化学农业留下的对土壤的伤害,我们还需要面对的是,生态农业的持续培育,让农业充分融入自然肌理,唯有这样,乡村才将更加富有活力,永续农耕才将真正成为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