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夏去秋来,正是采桑养蚕好时节。8月18日一大早,仪陇县土门镇石牌坊村二社蚕农郑德兰就到桑园里采摘桑叶。一旁的新时代养蚕大棚里,她喂养的27张大蚕进入给桑的关键期,由于一个人忙不过来,郑德兰还请了20余名村民当“帮手”。
目前仪陇县优质桑园达10万亩,年可生产优质蚕茧14000吨。栽桑养蚕,也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在仪陇县日兴镇九龙山村贫困户廖千的养蚕大棚内,蚕台干净整洁,储桑室堆满了桑叶,蚕床上的小蚕白白胖胖,预示着有个好收成。
廖千正在饲喂小蚕。
围绕“五金”做文章
在仪陇各大优质蚕桑基地,栽桑养蚕已成为助农增收的利器。为鼓励农户积极参与蚕桑产业发展,共享发展收益,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机制得到充分应用,基地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围绕“五金”做文章:土地流转得租金,返租倒包得薪金,基地务工得酬金,固定分红得股金,间作套种得现金。
公司一般以50亩起租,将桑园蚕房及配套设施全部返租倒包给有意愿、有技术、爱农业的业主管桑养蚕,由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管护养蚕机械设备,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不低于每公斤35元)或者按当年市场价进行收购,同时通过小蚕集中共育、返租倒包、政策性保险费等措施。
郑徳兰现年55岁,去年响应政府号召返乡承包了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桑园140多亩,公司配套的新时代养蚕大棚免费供她使用。她“当年栽桑、第二年养蚕”,今年是养蚕的第一年,预计能养蚕4批、约60张,收益可达7万-8万元。
郑徳兰告诉记者,现在养蚕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用上了标准的养蚕大棚,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做指导。采桑叶、养蚕都需聘请附近的村民做工人,养蚕80元/天,桑叶以0.2元/斤计工钱,一个工人每天能够采400-500斤,在养蚕高峰期,平均一个工人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
脱贫成果得巩固
“养蚕效益不错,去年养蚕两季,就赚了7万元毛收入,比外面打工强。今年养殖技术更成熟了,养殖规模更加合理,加上龙头公司技术指导,今年预计毛收入在26万-27万元,纯收入12万-13万元!”廖千告诉记者。
廖千全家于2017年脱贫。2019年8月,廖千承包了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53亩桑园,从曾经的一名贫困户,一跃而成了现在的桑园业主,一家人在奔康的道路上越发信心满满,还带动10多名工人常年务工,养蚕高峰期雇用人数20名以上。
2019年,仪陇县在土门镇、铜鼓乡建立高标准种养循环区2万亩,辐射大寅、三河等乡镇有机蚕桑区2万亩;建立以新政、柴井为重点的现代蚕桑农旅融合区2万亩。依托蚕桑基地建设,现已成功培育省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1个。园区共拥有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仪陇县奥特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语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3家龙头企业,产业链已经形成。
据统计,目前园区三家龙头企业共培育返租户1124户,带动2286户农户增收,实现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累计帮助686户贫困户2441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年户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脱贫攻坚的成果得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