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供稿)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曾经是个破败的贫困小渔村,2014年以来,友谊村围绕明晰农村集体产权,盘活集体资产,依靠股份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3594位农民变身“股东”,多渠道发展产业,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友谊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最美渔村”、四川省集体经济“十强”村,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新身份:村民变“股东” 共享集体经济红利
2014年7月,友谊村开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确定“一清、二改、三统、四发”改革试点工作总体思路。通过“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固化股权、按股分红”方式,量化集体股权,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友谊村将村集体资产严格按照经营性、非经营性和可转化为经营性的非经营性资产三大类进行划分,共核实集体资产总额2010.6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521万元(含资源性资产403.79亩,折价1211万元),非经营性资产489.6万元。
二是股份改造,村民变股民。友谊村制定《友谊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办法》,按照“户主申请、调查核实、审核认定、初榜公示、表决确认、终榜公示、登记造册、上报备案”八个流程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全村最终确定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3594人。
三是确认股权,完善法人治理。友谊村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1521万元,村集体持股29.11%,成员持股70.89%,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价值3000元的股份,让村民变股民。此外,友谊村不断完善法人治理,2015年7月,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完成工商登记,在四川省率先取得突破,并制定了友谊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章程和各种管理制度。
改革以来,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成效明显,为盘活集体资源性资产、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出一条新路子。2018年村集体资产达35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20余万元。
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
新思路:农旅融合发展钓“大鱼”
村民变“股东”后,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如何给当地村民增收?1350亩鱼塘是友谊村最为核心的集体经营性资产,此前其由村里几十位村民联手承包经营,每年仅收入10万元承包费。
转变,源于改革后发展思路的调整:村里将目光转向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千亩池塘是重点。2014年起,村里搞起了专业竞技垂钓和休闲垂钓体验服务,打造了休闲观光长廊、仿古亭台等配套设施,走上集养殖垂钓、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等为一体的发展道路。
2014年秋,一家企业决定投资2亿元,将鱼塘与周边河滩地、积水潭和淤积区整体打造成易家河坝风景旅游区。按照协议,前5年收益主要用于村级道路整修、自来水和天然气管道修建及地下管网建设等。
友谊村的资源优势,还钓来了一条“大鱼”:2017年5月,四川省钓鱼运动锦标赛在易家河坝钓鱼运动竞训基地举行,全国各地百余名钓协运动员齐聚于此,友谊村也在钓鱼爱好者中打响了名气。
新方向:优化产业布局 迸发乡村振兴活力
友谊村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对村域内土地进行整体产业布局,规划了水产、水果、蔬菜、粮食、花卉等五大片区,规划片区内的流转土地必须按产业规划发展,产业布局更加优化。通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搭建桥梁,结合全村产业多元化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原则,由村民与股份合作社签订协议,再由股份合作社统一发包给从事种植养殖业的新型经营主体经营。
此外,友谊村引进外来资金2亿余元,建设了三江湖、路亚库钓基地、台湾生态园、水岸咖啡、水玲珑湖畔度假酒店、欢乐水世界等项目。众多项目的实施,给友谊村带来了大量客流,不仅各个旅游项目收益颇丰,在景区做小生意的村民也鼓起了“钱袋子”。
数据显示,友谊村共流转土地(含水面)3600亩,其中水面1800亩、葡萄500亩、蔬菜300亩、粮食1000亩,种植养殖业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年土地租金达400万元以上。2018年,友谊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