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邻水:建41公里产业环线 路通了,钱也好挣了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08-17

  (记者 何浩源)8月6日,从广安市邻水县城出发,经古邻大道驶入铜锣山,道路突然曲折起来。拐过几个之字形弯道,在两峰间的平地上,一片片农田和错落其间的房屋映入眼帘。“这是贵人槽,有大堰、金钟、金垭3个村。”邻水县城北镇金垭村村支书刘峙军介绍。
  相传贵人槽因明朝时出过皇妃而得名,到清朝,金垭村的驿站还给当地带来繁荣。后来,金垭村逐渐衰落。2018年前,这里只有土路,“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45户。”
  2018年,一条长41公里的环铜锣山产业环线,将当地10余个行政村相连。荒芜的土地变成了产业基地,美丽的景色吸引来了游客,村民收入也不断提高。

image.png

8月6日航拍的金垭村。沈尔布摄

    路通游客到 贫困户开起农家乐
  行走在金垭村的路上,一股浓烈的香味迎面飘来。“准是谭大姐家的农家乐又接待客人了。”刘峙军笑了。
  在刘峙军的引导下,记者走进谭大姐家的厨房,她正准备炒辣子鸡丁,一拧天然气灶开关,蓝色的火苗立刻蹿出来。“用了几十年柴火。今年3月,客人越来越多,用柴火搞不赢了,就安装了天然气,鸟枪换大炮了。”谭大姐说。
  谭大姐名叫谭丙香,今年54岁,曾长期和丈夫辗转于浙江、福建等地务工,后来因为患慢性冠心病而致贫。现在,她利用自家房子开起农家乐,日子重新红火起来。
  回想以前,谭大姐直皱眉头——那时候种点东西,要步行到邻水县城卖,早上4点多出发,走得快也要8点才能到,肩挑背扛也运不了多少,一次50元都卖不到,一家人年收入不到3000元,“没办法,只有出去打工。”
  产业环线通车后,金垭村到邻水县城的时间缩短到30分钟。再加上邻水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修金垭村古建筑、古井等历史遗迹,在道路两旁推进美化工程,种上了树和花,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金垭村钓鱼、赏花、体验乡村生活。
  路通了,游客来了,挣钱的路子就多了。2019年,谭丙香在村干部的建议下,开起了农家乐,形象地起名为“胖嫂农家乐”。“就买了两张桌子、一个大冰柜,换了个大电视,总共花了1万多元本钱。”这一年下来,谭丙香粗略一算,至少有6万元的收入。
  观音桥镇的村民也抓住了产业环线带来的机遇。五家沟村1500多亩的樱花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赏花。樱花开花的季节,村民纷纷在基地内划定的区域摆摊设点,售卖盒饭、土鸡蛋、脐橙等产品。“最高的一天卖了3000多元。”村民余代菊说。
  村民陈万兵索性开了一家樱花饭店,做起了餐饮生意,“去年樱花开的时候,生意好得很,忙都忙不过来。”
    返乡办工厂 精加工咸菜不愁销
  贵人槽的土壤和气候适种大头菜,一度在邻水小有名气。但过去受制于交通,大头菜难运难卖,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这一优势也被搁置起来。
  产业环线的通车,让熟知村子传统优势的村民萌发了新想法。返乡农民工李水英就回村创办了龙井湾咸菜加工厂。
  8月6日,记者走进龙井湾咸菜加工厂的展示区,货架上摆放着许多包装好的咸菜产品。李水英介绍,一盒是2千克,过去2千克咸菜卖不到10元,现在做成精加工产品,批发都要80多元。“而且不用我们出运输费用,客户自己上门取货。县上还通过电商,把我们的咸菜卖到了全国。”
  别看加工厂位于深山,自动化程度可不低,制作咸菜需要的自动切丝、锅炉烘干、腌制等设备一应俱全。“工人们基本上只需要做包装的工序。”李水英介绍,2019年加工厂产值达到了140多万元。
  加工厂的创办解决了村民种植大头菜的后顾之忧,让这一传统产业在当地再次兴起。当天,正在自家土地上播种的村民张雪梅说,现在她家种了2亩大头菜,都由李水英收购,一年可以卖8000多元。加上冬天去加工厂务工,每天50元工资,一年下来,收入超过了1.2万元,“比以前自己种、自己卖强多了。”
  更多的产业优势还在发掘。2018年7月,距离产业环线通车刚刚一个月,华蓥人刘松就来到贵人槽,流转了15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之后,当地又陆续引进了业主种植蔬菜、蓝莓、桃李,村民不仅可以收到土地租金,还可通过务工赚取工资。
  这条产业环线,正串联起沿线的产业和加工业。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